不止于此,茶微课堂,这一新业态也在武夷山悄然兴起,它出自兰汤一家取名“修篱”的居所,每月都会有全国各地的茶人纷至沓来,学习茶、品悟茶、体验深度茶之旅。的确,武夷山有一批因爱茶而执着于茶事服务的青年创意者们,他们结成“武夷茶文化青年创意者联盟”,在茶博会上,他们整体亮相,有糕子茶食品类、有从事创意茶器的、更有定制个性包装的……
他们都是年轻人,他们都希望建立本土青年茶业者沟通交流武夷茶的平台,让更多的茶友了解武夷茶、感悟武夷茶、宣传武夷茶深厚的文化。
名,一片树叶的品牌运作
2014年,茶博会和万里茶道峰会融合举办,围绕茶,斗茶、品茶、讲茶、论茶,做足“茶”文章。天时、地利、人和,让茶博会这样一场茶文化盛会烙上了鲜明的武夷山印记,成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打造的会展品牌之一。
一直以来,双遗产地武夷山的人们在思考:文化资源的优势如何转化为产业优势与品牌优势?武夷山市委市政府一直在努力,在全国大中城市及主销区陆续建立20多个武夷山大红袍推广中心,先后在北京、上海、济南、广州、厦门、福州、深圳建立销售网点5000余家,进一步拓展了武夷茶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一次茶旅研讨会上,专家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旅游业与茶业都有发展的极限值,只有文化没有限制,拥有无限的发展空间”。武夷山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保护地,不论是景区对游客的容纳,还是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都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生态优势、文化资源是武夷山永续发展的核心优势。武夷山的旅游业正从单纯的观光游,向文化旅游、会展休闲、度假养生等方向转变,形成多种业态协调发展的趋势。同时,依托旅游业的强大辐射力和产业拓展力,发挥旅游产业的边际效应,打造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成为武夷山的一个战略选择。
几年来,武夷山深入挖掘“茶道”内涵,“茶道”文化方兴未艾。曾经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剧中的山西商人乔致庸带领商队疏通“万里茶路”情节,即取材于下梅村;配合中俄蒙美等国电视媒体,联合拍摄《万里茶路》专题片;联合中央电视台和中、蒙、俄相关机构,共同打造90集大型纪录片《茶叶之路》,从武夷山出发,探寻历史上的茶叶贸易盛况;开通北方专列,让更多的北方游客南下体验武夷茶文化;筹建万里茶路文化研究中心等。武夷山主动积极承担复兴“万里茶道”的责任,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推动茶旅深入融合,与万里茶道沿线城市合力打造“万里茶道”国际旅游黄金带,打响“万里茶道”品牌。
同时,武夷山坚持“茶旅并进、茶旅并推”发展思路,着力推动茶旅融合。近年来,武夷山围绕茶叶展开了一系列的文化创意活动:以“浪漫武夷,风雅茶韵”为主题的“茶旅整合营销”、大红袍母树停采留养、绝版母树大红袍送藏国家博物馆、晋商万里茶路起点揭碑、“海峡两岸茶叶博览会”永久举办权的取得、央视《武夷茶文化》的拍摄等。
据统计,6年多来,武夷山市投入“大红袍”文化营销投资总额达到了5个亿。武夷山的茶产业在“文化营销”的推动下起飞,茶企数量增长到两三千家,“大红袍”品牌“红”遍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