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投资版画回报可观
下一主题:秦代玉器和汉代玉器的
此玉舞人,为扁平状,一手甩袖过于头顶,另一手横甩置于腹前,头顶发冠,两鬓垂发,扭腰摆动,长裙垂地,似并膝而跪。细节上,衣服细阴线表示,袖以沟纹示褶皱,袖前端有十字花纹装饰,面部五冠减地琢刻,眉与鼻连成“T”字型,小眼,缄口。虽工艺精湛,形象生动,但已无汉代舞人那种气韵,且面部表情呆滞,倒似战国时期的舞人。靠左部的沁色过巧,虽有部分深入玉质,但仍给人浮于表面的感觉,与清代仿品作沁色相同。
笔者认为,清代玉器仿器中有很大一部分,不是为欺骗收藏者而制,因其带有很多其时代的特征,对很多收藏者来说,鉴定起来并不是很难,而是更增添了鉴藏乐趣。之所以清代大量仿古器的出现,一是反映出当时文化发展的延续,经济力量的繁荣,另一则说明,当时对古玉认知的程度。汉代玉器经过近两千年的发展,至巅峰时期的清代,文化、工艺的传承,即是华夏文明传承的脉络,华夏子孙既要将祖先文化发展延续,当无法避免“仿”。正确的看待玉器仿制品,不仅可以提高对各朝代玉器的认识,更多的是文化内涵的诠释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