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士知道自己买的玉角杯和其它几十件玉器都是赝品后,随即找到郭先生讨说法。对王女士所说的情况,店主郭先生并没有否认,但郭先生没有答应对方所提出的退货要求,因此引起了很大的纠纷。此事也惊动了当地的几家媒体,郭先生告诉前来采访的记者,他已经开了7年的古董店,对于瓷器懂得比较多点,而对玉器也是一个“门外汉”。他说,当初并不想把那批玉卖给王女士,因为当时有一个上海的买家也想要那批玉,而且也给得起价。由于当时和王女士关系比较好,所以就卖给了她,但在卖玉之前,他特别提醒王女士,自己对这些玉的年代也搞不清楚,希望她慎重考虑。
后来经过几番交涉后,郭先生提出用价值相当的另一批古玉来调换。2003年9月,专家对调换后的古玉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这些东西同样是新玉,是通过化学药剂氧化表面而制造的赝品。
无奈之下,2004年4月15日,王女士将郭先生告到了当地的一家法院,要求被告接受退货,返还自己在古玩店购买玉器的40万元。 那么王女士的这笔钱能不能要回来呢?稍后请继续关注我们的节目。
主持人:好,关于这个王女士的官司,能不能打赢,我们暂且不说。我倒更加关注,你看这个王女士,这个郭先生跟她换的那批玉呢,通过专家的鉴定,发现还是假的,只不过采用了另外一种造假的方法,叫氧化,对不对。
嘉宾:对。氧化法。
主持人:那氧化法的特征是什么呢。
嘉宾:玉器氧化以后表面形成一种白色,或者灰白色的一种现象。
主持人: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古玉造假,氧化是怎么来造假的。
这里以仿汉代的玉璧为例,把器物放入配好的酸性溶液里浸泡几个小时以后,拿出来擦干进行晾晒,表面就会形成泛白的氧化效果。
主持人:哎,其实就这个氧化造假的方法来看,好像也很简单。
嘉 宾:对。
主持人:但关键是它做出来的这种氧化的效果,和自然形成氧化效果,我们怎么来区别。
嘉宾:真的氧化表面有一定的光泽度,用酸类氧化的,表面呈雾状的白状。而且这个白的部分呢,表面失去了玉原有的光泽度。用水一蘸,然后这颜色就会消失,干了又重复出现。
主持人:我们刚才故事中的王女士她后来那个郭先生给她他换的第二批古玉,就是用这种方法做出来的。
嘉宾:对,就这种方法。
主持人:好,下面我们来继续关注一下王女士的命运。那她花40万元,买来的这些假的这个汉代的古玉,到底能不能退货。40万元能不能要回来呢,继续往下看。
当地法院在受理了王女士的案件后,为了辨别这批玉器的真伪,专门委托四川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对这批东西进行了鉴定。后来该委员会作出《文物鉴定结论书》,鉴定结果为:包括玉角杯在内的共75件玉器,全部是现代玉器,不属于文物。
然而这一对王女士有利的证据,却在诉讼时效以及是否为原先交易的物品上,失去了效力。
法院经过审理认为,王女士与郭先生的交易是在2001年10月完成的,而王女士在2004年4月才向法院提起诉讼,已经过了诉讼时效。同时,王女士向法院提起诉讼的物品为古玉,但郭先生给王女士出具的收据上写的是玉器,由于交易物品并不确定惟一,且王女士没有及时进行检验,责任在原告。据此,法院驳回了王女士的诉讼请求。
主持人:官司呢打完了,王女士非常遗憾,40万元也是打水漂了。但是我想从这件事,真的应该引起我们的藏友们的一些警觉了。那李先生,如果大家现在还要去收藏这种汉代的古玉,你觉得,应该从哪几方面来把好关。
嘉宾:这个一是首先要摆正心态,不要幻想几十万能买几十件汉代的玉器,这是绝不可能的。第二呢,先了解汉代玉的历史背景,究竟有多少玉能够流落市场,然后啊,鉴定,从那个沁色上,氧化上,几个方面入手,然后多咨询专家,多方求证,才能减少损失。
主持人:好了,那么在此呢,非常感谢李先生,今天又再一次跟我们分享了汉代古玉的一些破解造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