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风俗差异判定矿工来自“多国”
考古发现,墓葬中随葬陶、铜、玉器、矿石的位置迥异,随葬品多寡不一,陶器组合多样,夷越风格和楚文化特征的陶器同时共存。“明明是同一时代,陪葬品有的放置棺材顶,有的却放在边龛,陪葬的陶器也组合多样,让人匪夷所思。”陈树祥介绍,通过专家考证分析,可以判定当时矿区的矿工是来自楚国、越国和当地的土著人。
同时墓葬存在多种葬俗:一是将陶器有意打破,分别放置在棺盖上北侧或棺内。另一种葬俗是将陶器、矿石分别放置于边龛中。“陪葬陶器的差异和特殊葬俗都暗示了各个墓主人为不同民族。”陈树祥说。
尽管矿工的组成较为复杂,但最大的墓葬主尚未出现。陈树祥表示,近期省考古队希望发掘一座更diy高级管理者的墓穴,届时可能还有更多令人惊喜的成果被发现。
青铜短剑竟无剑脊
中国早期的青铜剑,双刃之间有一道向前延伸形成凸起的剑脊,如现藏于省博物馆的春秋晚期的越王勾践剑,就有明显的剑脊,其剑身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8个鸟篆铭文。此次在M9墓葬坑出土的青铜短剑,剑身约30厘米,所处时代与越王勾践剑相当,却没有剑脊。
陈树祥表示,对于短剑为何没有剑脊,什么用途等,专家尚缺乏答案,仍然是谜。不过,在清理过程中,发现这柄短剑上隐约有铭饰,陈树祥认为,通过后期的鉴定和研究,或许有望揭开这柄古剑之谜。
袖珍铜鼎非常罕见
今年1月24日,墓葬区发掘的一件鼎口约10厘米的青铜鼎让专家十分惊讶。
在周代,鼎是等级、身份、地位的标志,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铸造大鼎,对不同级别用鼎的数量都有规定,而作为烹饪器具和礼器,目前发现的鼎个头都较大,如河南商代后母戊方鼎就有一米多高。
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周治涛 高家龙 摄影记者:王永胜 通讯员连红 席奇峰 项小波
武汉大学考古专家张昌平说,尽管“袖珍铜鼎”的纹饰和制作方法在当时的时期比较普通,但其样式却比较先进。相比此前动辄可装下一头羊的大鼎,这种袖珍鼎在此前鲜有发现。
大冶铜绿山古墓发掘现场
如此小的铜鼎是用来做什么的?考古专家初步推断为矿区有一定级别的管理人员用来盛食物之用。目前,考古人员准备将“袖珍铜鼎”内部清理后,看能否发现一些铭文,以进一步解开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