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色。巴林石色彩繁多,或黄、或白、或红、或各种色彩相互交错。在相石时,要把色彩明快的一面放在正面,把色泽不好的一面放在背面或作为底座。要注意突出一种主色调,确定一个主旋律,使其它色调整为陪衬、点缀,让景物适于主色调,并围绕其展开,其它色调仅能一带而过或作为俏色手法予以展示。有时石料中的颜色界线不够明显,色彩的对比也不强烈,或者作品中需要突出的部分却没有理想的颜色。雕刻时可让这部分的景物与周围的景物分割开来,保持一定的距离,借助空间和投影来增加用色的效果。俏色要根据构图的景物需求来设计选择,不可乱用。用得好能有画龙点睛、妙笔生花之妙,用不好则反受其害画蛇添足。
查纹。巴林石之纹大致包括色纹、冻纹、绺纹、裂纹等。色纹即由于色彩差异而形成的各种天然图线,如现藏于巴林奇石馆中的“盘石雄风”、“笑猫”、“水中明月”、“通天河”等,这都是色纹自然形成的天工杰作,不宜破坏其原始面目,但那些粗劣纹线则应予以清除。另外巴林石的色纹还形成了一些特殊品种,如“水草冻”、“米穗冻”等等,设计时也应尽量予以保留。冻纹是由于地质形成的多期性和继承性,后期胶质填充前期裂纹而形成的,对于冻纹要予以特别对待,构图时要充分考虑,避免景物中断,若能将冻纹充分利用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绺纹是巴林石在形成过程中杂质填充裂纹而形成的。绺纹一般呈灰色或黄色,影响作品的质量,雕刻时应予以清除;裂纹是在开采、托运时因震动或风化而在石料上形成裂隙,与原料质地有极大关系。“绵料”一般裂纹较轻仅存于表面,可用黄蜡封住,不会过于影响石质。脆料裂纹相对较为严重,有的难以用黄蜡封粘,影响原料的块形,需在相石时予以特别注意。通过相石做到胸中有数后,即可进行设计。一般情况下要先设计出效果图,反复修改后再按图雕刻。也可先塑造一人泥塑,以观看其立体效果。有把握的可直接在石头上动刀。不管采取哪种设计方法,都只能是概略布局。在创作中,作者还需随机应便,适时进行个体修改,以适应料石内部的变化,进一步丰富原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