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石石艺
发布时间 2015-02-13 浏览 46932 次
握了佛的形象特点,从造型到神态,从面容到到衣饰,经过精雕细刻,突出了个性形象,在继承唐代基础上,有了成功的创造。反映到装饰小件上,辽代作品多以再现静态的动物见长,并在雕刻手法上有独特之处。如前面提到的巴林石玉兔,通过加一个底座,使雕件的整体有了一个稳定感。通过兔身臀肥尾短、两耳后贴的隆曲变化,增加了动物的动感。通过用精线条刻划动物的器官,又形成了极为粗犷的草原风格,与宋代小家碧玉般的精雕细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其它一些作品,也都以粗犷豪放、简洁明了见长,使人明显感受到草原民族的气韵。巴林石出现了又一个雕刻高峰期是在20世纪80年代。那时巴林石的开采已步入正轨,品种的增多,为雕刻家们挑选石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北方地区强悍粗犷,浑厚朴素的民风为雕刻家们注入了特殊的风韵,更多的巴林石雕刻作品进入了中国乃至国际市场。“驯马”、“草原小英雄”、“月夜群豹”等一大批优秀作品脱颖而出。随着寿山、青田石资源的日渐枯竭,巴林石雕大有取而代之、独领风骚之势。体现这一高峰期的新杰作是在1997年7月香港回归祖国之际,受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委托,巴林右旗美术公司用鸡血石雕刻了一匹骏马,这一雕件无论是石料选择、艺术造型、雕刻手法等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因而被作为礼品赠送香港特区政府,引起了强烈的社会轰动效应。近两年,巴林石的石雕作品又两次参加了中国玉雕石雕作品“天工奖”评选。赤峰市雕刻家刘林阁先生创作的“天鹅壶”获银奖,“驼龙链章”获铜奖,“蜗牛”获优秀设计奖。赤峰市微雕艺术家包英志创作的“唐宋八大家”名篇获银奖、“前赤壁赋”获铜奖。李矛矛先生创作的“十八罗汉”获铜奖,“秋鸣”获最佳设计奖。巴林石雕刻艺术方兴未艾,可以预料,随着文化艺术的发展,还会出现更丰硕的成果。

巴林石雕刻石质细腻,用料考究,风格鲜明,独具特色,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已成为中国石雕艺术中的一个独立门类。要想在巴林石上雕刻出高档次的好作品,必须掌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相石设计

同其它艺术创作一样,要在巴林石上刻出栩栩如生的各种物象,首先必须经过严谨的艺术构思,对待雕的巴林石料要进行仔细揣摩,把巴林石的质、形、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握住相石的看形、研质、观色、查纹四个关键环节:

看形。巴林石形状千差万别,很难定形。仅能大体分为方、扁、圆、锥等几种几何形态。依据形状研究其适宜创作的题材,确立雕刻的主格调。一般说来,长方和扁圆的场面相对开阔,纵横皆宜,收放有度,适合于各种雕刻,其构图灵活性大,既可细腻,又可奔放,是最佳石形。扁平则受制不宜进行立雕,可进行浮雕、平刻等。作品的朝向也值得认真研究。以石形而论,一般选择突起不平的部分作正面,将平板凹陷的作为背面。如雕刻卧放的作品,则将平板的一面作为底面,将突起的一面向上方,以便于物象层次的安排。巴林石开采出来后一般石块都比较大,因面取舍的余地也比较大,易于进行群体组合设计。但也有一些块比较小的石头,而且常常是质量越好的石头块越小。只要认真揣摩,小有小的用处,也能设计出精品。

研质。研质包括分辨品种、确定石性两方面。分辨品种的重要目的是为了根据品种的优劣而采取不同的加工手法。对于鸡血石、福黄石等名贵石料则尽量保持原态、保留其自然美,冒然加工则会明珠暗投。对于一般石料则可根据构图需求加大取舍。巴林石石性可分为绵、脆、杂三类。绵者,石质细腻温润,柔滑而有韧,裂纹少,可雕琢,抗风化能力强,是雕刻的理想原料,可尽情施展技艺;脆者,石清冷,含水量大,裂纹细微而密集,容易风化,处理不好会自行开裂,雕刻时应倍加小心;杂者,石质砂钉绺裂较多或与岩石附着,应有价值较低,雕刻时应尽量剔除干净。但若能以岩石为背衬,动用巧雕手法,构图结构清新明快,也能雕刻出别有一番情调的好作品。砂钉有绵砂、团砂、点砂之分。绵砂是指石料中未完全高岭石化的部分,硬度不高,多呈筋络状夹杂在石色之中。分布范围很散,难以彻底清除,可将其刻制成适当的景物,如花朵中的蜜蜂等。团砂是指成团成片的砂质。质坚色杂,通常的办法是整块凿除,也可动用到景物中比较粗糙的部分。点砂是指巴林石中的石英细砂粒或金属矿粒,硬度很高,难以受刀,但很容易被剔除。

观色。巴林石色彩繁多,或黄、或白、或红、或各种色彩相互交错。在相石时,要把色彩明快的一面放在正面,把色泽不好的一面放在背面或作为底座。要注意突出一种主色调,确定一个主旋律,使其它色调整为陪衬、点缀,让景物适于主色调,并围绕其展开,其它色调仅能一带而过或作为俏色手法予以展示。有时石料中的颜色界线不够明显,色彩的对比也不强烈,或者作品中需要突出的部分却没有理想的颜色。雕刻时可让这部分的景物与周围的景物分割开来,保持一定的距离,借助空间和投影来增加用色的效果。俏色要根据构图的景物需求来设计选择,不可乱用。用得好能有画龙点睛、妙笔生花之妙,用不好则反受其害画蛇添足。

查纹。巴林石之纹大致包括色纹、冻纹、绺纹、裂纹等。色纹即由于色彩差异而形成的各种天然图线,如现藏于巴林奇石馆中的“盘石雄风”、“笑猫”、“水中明月”、“通天河”等,这都是色纹自然形成的天工杰作,不宜破坏其原始面目,但那些粗劣纹线则应予以清除。另外巴林石的色纹还形成了一些特殊品种,如“水草冻”、“米穗冻”等等,设计时也应尽量予以保留。冻纹是由于地质形成的多期性和继承性,后期胶质填充前期裂纹而形成的,对于冻纹要予以特别对待,构图时要充分考虑,避免景物中断,若能将冻纹充分利用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绺纹是巴林石在形成过程中杂质填充裂纹而形成的。绺纹一般呈灰色或黄色,影响作品的质量,雕刻时应予以清除;裂纹是在开采、托运时因震动或风化而在石料上形成裂隙,与原料质地有极大关系。“绵料”一般裂纹较轻仅存于表面,可用黄蜡封住,不会过于影响石质。脆料裂纹相对较为严重,有的难以用黄蜡封粘,影响原料的块形,需在相石时予以特别注意。通过相石做到胸中有数后,即可进行设计。一般情况下要先设计出效果图,反复修改后再按图雕刻。也可先塑造一人泥塑,以观看其立体效果。有把握的可直接在石头上动刀。不管采取哪种设计方法,都只能是概略布局。在创作中,作者还需随机应便,适时进行个体修改,以适应料石内部的变化,进一步丰富原设计方案。

1  2  3  4  5  6  7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