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古玉的鉴别
发布时间 2015-02-20 浏览 50668 次
面的沁,他在玉的中间,是一种虚白的,云雾状的,经常形成于玉的表层、表层以下或表层之上这三个位置,这种沁是仿制不出来的;外部肥,非玉中所有的是单体晶,在玉中一块一块的,他在玉的外部,呈献不规则的像鸡胸板油一样,这也是人为做不出来的。

“透”,实际上也是人的一种感觉,与“熟”相连就像一个熟透了的果实与一个新长出来的果实给人的感觉一样。而且对于新的玉,在手中盘的时候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只有老玉盘的时间越长,变化也会越明显,当然脱了胎的除外。对于,战汉的古玉在用灯光侧打的时候,玉的有些地方会有胶冻一样的感觉,这种胶冻是做不出来的。古玉埋在土中的位置不一样,依据这一点,便于分便出古玉在出土时那面朝上朝下。沁色在湿润的条件下也是不一样的。

“葬”,实指是一种味道,就是所谓的人们常讲的葬气味;葬香味等等,玉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沁进去的味道也就不大一样,越往山顶葬气的味道也越小,因为在山顶其暴露在空气中的机会也越大,玉干净时也很漂亮,但是这种玉现在是十分少见的。

“孔”,这里的孔不单指简单意义上的小洞,是玉的侵浊纹,玉在不同的环境中所处的外部条件有沙地,水里,高山等等它所形成的沁、沁痕、沁孔、沁色都是不一样的。用40至70倍的放大镜观察玉的石门、石孔时毛糙的地方即玉的沟槽,那里的毛孔必然是开放的,那些地方容易受沁,红山古玉埋在地下,它的沟槽部位的侵蚀痕要大。所以真正的红山古玉沟槽部分的毛细孔多并且伴随有浆。另外如果对红山古玉进行抛光,其沟槽部分的光亮程度是不及玉体其他部位的。

“坑”,在红山古玉中的坑、沟、洞都统称为坑。用3~5倍的放大镜就可以观察清楚了,在我们的放大镜下观察到的坑都是一些不规则的晶体,并且孔小洞大,在里面还有不规则的像晶体的结夹,还会有沁色。

“缩”,红山古玉在地下埋藏的时间久了玉本身都会受到侵蚀,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古玉要比当时的玉小一些,玉质硬的地方会因为整体缩小而凸现出来。同样有缩即有阔,扩是相对于缩而言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表层缩了,孔就会扩大了,表层腐蚀了,孔里也会腐蚀的,腐蚀的同时孔就扩了。积石种的可以看到加工痕,旋痕、坨痕全部都看的到。

“次”,这个次就是次生物,也就是二次生成的物质,我称之为次生物。随着长时间的埋葬,玉本身会生成一种物质,这个物质高出玉表面,不是玉体本身的物质,为单晶体,是附着在玉体上面的,次生物一般分为以下几种:像刚才讲的“肥”也是一种次生物,还有一种次生物就是高出表面的叫“嘎巴”,相当于存在表面的皮,不规则的皮,高出原加工表面的皮,就叫“嘎巴”。还有一个就是“晶体”,高出表面,用灯光打这个次生物它显示一种宝石的光泽,体现一种像水晶的晶体状。

“过渡”,指的是一种层次,即玉熟了以后的颜色,玉受沁的颜色以及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就是沁色通过石门进入到玉里,这样形成的层次叫作“渡”。“渡”存在于沁色中,沁到玉之间。

“浆”,就像牛奶泼到水泥地上,是毛面的水泥地面上,等干了,那种感觉就叫浆。而那个浆是能盘掉的,但盘掉它还会再出,古玉距今埋葬了几千年,我们盘剥才几个月、几年或者几十年,你是盘不净的,它会再出,直到最后,脱了胎,吐净了,才不会再出了。真正的浆,它遇微酸,遇高温会熔化。把古玉放在80℃左右的水中,一会你就会看到从玉里面像火山喷发一样吐出一种灰色或白色的浆柱,从水里面看徐徐上升,几个孔都在吐。

1  2  3  4  5  6  7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