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化、蚀斑和蛀孔——辩别出土古玉真伪的自我心得
发布时间 2015-02-22 浏览 50959 次
斑具有不同的存在状态,如何判断真伪,需要认真审视其自然的属性。

  在此再想向大家介绍一件笔者曾亲自看到过的高仿的春秋玉璜,供大家参考:此器看上去玉质滋润,沁色有过渡,其钙化点小的地方细若针尖,好象是石灰粉洒落一地,星星点点,真还疏密有致,虽仅在皮表,但有一定的阻光率,无蚀斑,三只对钻梯形孔洞无歪斜,且规矩、等大,孔内呈水平状螺纹,假如我们为它配个销子的话,可以互换,“精度度”,平面用放大镜观察可发现刀工残余痕迹。象这类近年出现的仿品,一般在地摊上尚未见到,可能是因为有失价位。

  对于蛀孔,想要谈的并不多。顾名思义,不同于蚀斑就在于它比较深彻,或许内部比外口空间大(但要仔细审视是否为錾凿痕迹)。还有一种规律想再提一下:当一器件的钙化点,到开始出现蚀斑的程度,那蚀斑将不是一处或二处,应该有较大的比例;而蛀孔则有点不同,即使是仅有钙化而无蚀斑之物,也有可能会出现一处或几处蛀孔,不大可能大面积出现。

  收藏高古玉石,我们应该用审美的观点去看待钙化、蚀斑和蛀孔,千万别以字面的贬义含意理解为:死亡、丑陋和病态。笔者对有位台湾著名古玉学者把用于古器的“三残”之说,移植至古玉的天然遗痕上,实不敢苟同。相反地,本人认为钙化、蚀斑和蛀孔,包括沁色等,它们刻录的乃是世纪之沧桑,是岁月之烙印,都为大自然之杰作。我们应该把钙化看作是喜马拉雅山上的白雪,是蓝天中的白云;把蚀斑看作是高原上的盆地,是一马平川中的湖泊;把蛀孔看作是险峻的山峡,是莫测的溶洞(唯对沁色先人早有溢美之词,在此不再赘述)。大自然如此优秀之造作,其审美价值应与器件的造型、纹饰等同,并非是“天残不算残、地残情可原(谅)……”的问题,而应是锦上添花的事儿。谁说不是这样?

  古玉是我们国家五千年文明史的独有文化,其蕴藏的内涵极为丰富,更要考虑到那个时期精美的玉器只能为那些“中央部委办,至少是省市级首长们”才能拥有,所以,它还是一种权贵的象征,存世量相当有限,能集到真正的高古玉是我们收藏者梦寐以求的夙愿。此篇短文,乃是本人根据自家藏品,学习、辩别出土古玉的自我心得,结合谈了些不同的审美观点,不怕人家笑话,自比程咬金,会使“三扳斧”,但志在抛砖引玉,有待专家的批评和指正,更欢迎喜爱收藏古玉的同好共同切磋,共同提高。

1  2  3  4  5  6  7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