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汉代陶俑
发布时间 2015-02-26 浏览 50237 次
。而汉俑陶器的表面,几乎布满了被风化(笔者此处发明一个词也可叫土化)腐蚀的彩绘、陶衣、土锈。表层很酥。风化严重的,土锈与陶体也浑然一体,用手指甲轻轻一刮,土锈与陶体表层如粉末状落下;如风化不严重的,土锈相对就比较硬。

  以上说的是土墓出土的陶俑。假如是崖墓出土的陶俑,表面局部常沾上、带有一些很牢固的白色状岩崖浆,这是由崖墓中的碳酸钙自然形成的,厚薄不匀、分布散乱,呈片状、块状,如陶胎本身般坚硬,又像海底下的贝壳牢牢依附于沉船遗落的瓷器,用常规的清洁剂很难清洗。这里还想说明一下,新出土的陶俑没有传世古玉的那种包浆,“包浆”在此处属于用词不当,只能称为“土锈”。

  而新仿的陶俑土锈,最差的是直接用水沾墓土刷上去,再经过太阳暴晒等,但这种假土锈多清洗几遍即掉落。其次是水掺胶水再沾墓土、黄土粉、汉砖粉末扑打上陶俑表面。如用布使劲试擦,有胶水的假土锈会出现胶水凝固后的亮光及流动的状态,不难分辨。还有一个最简便的鉴定方法,即看陶俑外层与内壁的土锈状态,土锈色泽、硬度里外相似浑然一体的,真土锈可能性大;如土锈里外不一样,外旧内新,外硬内松,用手一抠,很容易块状般脱落的,这就是赝品。

  看陶胎鉴定瓷器最后要把关的程序是看底足看瓷胎,造型、釉水、纹饰仿造得再神似,如胎质不对,就能一票否决。而看陶俑就不一样,除了彩绘覆盖部分,其余部分都属于裸胎、露胎部分,故尤其是新出土的陶俑的底足,露胎概念比较模糊,并不明显。笔者的经验是:胎体轻总比胎体重可靠些,因为前者问世一二千年,在千年土层里水分都风干了;后者刚出窑,还含有较多的水分。胎体松总比胎体硬可靠些,因为前者经历了岁月的风化,土蚀过了;后者刚出窑,刚凝结,还有火气,本身坚硬。当然,由于陶俑产地不同,胎轻与胎重,胎松与胎硬,不能一概而论。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