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石雕艺术概述
发布时间 2015-03-01 浏览 53947 次
角。

  关于石兽的命名,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头上双角者称辟邪,独角者为天禄,无角者为符拔;第二种认为双角者为天禄,独角者为麒麟,无角者为辟邪;第三种则认为双角和独角者均称为麒麟(,无角者称为辟邪。这里,我们采用的是第三种意见。麒麟是传说中的一种神鹿,有角的鹿形早在汉代即已出现,因此,南朝陵前的角石兽,应是在继承汉代石兽造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起源于公元四世纪魏晋时期,衰落于宋元时期的石窟艺术,是集雕刻、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而雕刻是其中的主体,也是我国石雕艺术中的精品。中国石窟艺术以简练概括的造型,表现了中国人内在的精神和理想的美。这些优美、生动、朴实、敦厚的雕塑形象历经千年而始终具有艺术的魅力。

  隋唐时期的石雕,主要表现在建筑装饰和陵墓雕刻两方面。如隋代建筑的安济桥,从龙的造型上可看出,是继承了商周青铜器上蛟龙的某些特点,将其雕刻成穿岩的栏板装饰,取其龙能激水之意。其造型表现了神龙的矫健形态,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刻桥全部用石头建造,桥的石栏板上雕有蛟龙穿岩的形象,刀锋犀利、雕法洗练,是一件艺求性很强的石雕作品。佛塔雕刻方面,有西安市唐代建成的大、小雁塔,山西临汾市的铁佛寺佛塔等。西安大雁塔门框和门楣上的石刻线画是至今为止保存最好的唐代石雕艺术珍品。西安出土的“昭陵六骏”和乾陵、顺陵的石狮、石麒麟及独角兽等造型真实、形态生动,具有感染力,为后来宋、元、明、清各代石刻树立了模式。

  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世俗美术的发达。在造型艺术上风俗人物画非常突出。在寺庙宗教雕塑中亦有反映。如大足北山石刻,地狱的上方有一养鸡妇女,本意是养鸡杀生者被打入地狱,但雕出的是一幅具有田园风光的风俗画面:一妇女掀开鸡笼放鸡的情景,主角是农村中常见的纯朴妇女那优美而闲适的情态。淡化了宗教的教义。

  到了明清两代,建筑雕刻向世俗化发展,风格质朴浑厚,石雕内客大多是反映民居生活习俗的,如云南民居的石雕“牧牛”、“垂钓”均是当时人民生活的写照。在当时石牌坊最为优美精致。如河北灵寿县县城的石牌坊,清代山东单县县城的“百狮坊”、“百寿坊”,山西运城的石狮、石坊等,均以雕工精美著称。云南丽江古镇上纳西族保存下来的牟府大理石牌坊,巍峨宏伟、精致秀丽。

  清代民间,比较著名的石雕有青田石雕、寿山石雕、惠安石雕和云南大理石雕等。青田石雕产于浙江省青田,创始于南宋,初为刻制印章,后品种逐渐增多,有各种实用品及山水佛像等欣赏品。寿山石雕其石材产于福州市郊的寿山而得名,以“田黄石”最为名贵,有“一两田黄一两金”之说。寿山石始于南朝,明代以印章兽纽雕刻而闻名,其精品多为宫廷收存。寿山石雕首先要“相石”,即根据石材形状及石质纹理和色彩再确定表现题材。如下左图浮雕“双鸡图”,即利用石头的天然红色,雕成鸡的红冠,自然天成。“曲阳石”产于河北曲阳县,其优质汉白玉大理石,享誉海内外,有“石雕之乡”之称。始于汉代。曲阳石雕在宫殿、寺庙、园林及陵墓建筑中被广泛采用。

  惠安青石雕,产于福建惠安地区。明清时期惠安石雕以石狮、石人、龙柱闻名,石狮造型威武雄壮,口中含一石珠,石珠在口内可以滚动自如,习称为“南狮”,别具一格。

  云南大理石雕产于云南大理,始于唐代。其特点是根据大理石的天然纹理和色彩变化设计加工。明清以来以大理石屏心、桌面和石屏著称。目前,经过改良工艺,该地出产的山水画石屏,显现出祖国奇异的大好河山,峰峦叠翠、云雾环绕、山形奇特、松杉高耸,比欣赏真实的国画山水更别具风韵。因其石材优质,富有光泽,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感染力,使人爱不释手,流连忘返。云南大理石狮遍布大理村寨,白族人民认为狮子性情威猛,可驱邪避凶,以镇一方。因此,常将其立于村口门前或坟墓两旁,以镇宅或墓地风水。石狮造型古朴浑厚。在丽江纳西族村寨黑龙潭的水池边,也供奉有一石狮,形体不大,高约20厘米,在绿草映村下神态特别动人,石狮双目贯注,凝视远方,紧缩的身体将一触即发,宁静中蕴藏着极大的爆发力。

  狮子滚绣球也是石雕中常见的题材,广州陈家祠堂的石雕“狮子绣球”栏杆做工精雕细琢,刻工细腻,神态温顺,具有鲜明的“南狮”风格。以龙镇水也常出现在石雕上,如四川青城后山五龙沟的石岩上,刻有五条巨龙,形态生动自然。贵州苗族地区山野路边常有供奉的石龙,皆为乞求保佑一方平安,风调雨顺。麒麟也是石雕中常出现的理想形象。秦代(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即能雕琢巨型石麒麟。民间传说麒麟为仁兽,圣人降生即有麒麟口吐玉书的先兆。因此,多以“麒麟送子”寓意早生贵子或子孙贤德。民间石雕中仙翁鬼神也不少,如“李老君骑牛”圆雕以及“八仙”浮雕等。  

  在四川青城山寺庙石柱上有几组石雕耐人寻味。每组石雕形态、构成各不相同,用儿童二三人构成,相拥相抱或前拥后抱,皆成童趣,似和合二仙,又似生殖崇拜,以蛙相配其间,组合整体性强。

  拴马桩桩头石雕是明末至近代农村的石雕工艺品。在陕西农村宅院门前设拴马、牛等牲畜用的石桩。以灰青石雕成。高约230-300厘米,桩头为全高的1/4,也是石雕的主要部位,常以圆雕饰人物或动物,如寿星、刘海、仙翁等,动物则为狮、猴、象、牛等。作为生活用品的小件石雕,如压石、观台、石臼等常刻上各种造型。“猴子石蒜臼”调皮的小猴作攀援状,造型生动,卷曲的身子形成石臼的把手,也符合人体工学,便于人们手握使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