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火烧
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纯金放入火中烧红,取出来后颜色不变。根据黄金化学性质稳定,不易被氧化的属性,可进行烧试。如果取出来之后颜色有改变,那肯定是由杂质。
(2)酸滴
根据黄金耐腐蚀的属性,借助化学试测进行鉴定。金化学稳定性极强,硝酸、盐酸、硫酸等都不与之发生作用,仅能溶于王水(盐酸和硝酸3:1的混合剂)中。一般测试黄金采用硝酸作为试剂。先用玻璃棒沾上少许硝酸,然后轻轻的滴抹到器物上,如果面不改色,则是黄金。
我们也可以使用试金石的方法检验,我国古代的金店大多使用过这种方法,现美国大部分银行和金店都使用试金石,并配备了一套已知含金量的标准对牌作参照。
以上所述的火烧和酸滴的方法,是鉴别金银器的最有效的方法,准确度很高,但同时具有较大的破坏性。一件看似真品的精美器件,谁也不会冒险使用这种方法,因此,鉴别金银器的重点还是应放在物理性质的鉴别上,好在金银器天生丽质,比较容易辨别其真伪,作伪者要仿冒,是要经过一番功夫的。另外,如果条件具备,还可以使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如X射线荧光分析法、化学光谱定性分析法等。科技手段检测准确度高,并能知道金、银的成色。
2、 年代辨伪
金银器不同于其它文物,如钱币、陶器等,在出土时都有较明显的时代标记,对于金银器的断代是比较困难的,例如,从铭名上判断,在唐代以前的金银器中,有铭文的很少,而到了宋元以后,在金银器上刻铭文已变得很流行,如果同时出土的金银器上无铭文,可以根据有铭文的器物就可以大致推断出其年代。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捉摸,我们还是可以一件件金银器上寻觅到历史的足迹。
最早的商代黄金制品,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商代金器的分布范围主要是以商文化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以及商王朝北部、西北部和偏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一般地讲,这个时期的金器,形制工艺比较简单,器型小巧,纹饰少见,大多为装饰品。
这时期地区文化的特点十分鲜明,商王朝统治区的黄金制品,大多为金箔、金叶和金片,主要用于器物装饰。例如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器。
春秋战国时期金银器有清新活泼的特点。这一时期金银器的制作有了很大的改进,主要在细上下功夫,其装饰效果也显得更加辉煌华里。尤其是大量错金银器的出现,几乎成为这个时期工艺水平高度发展的一个标志。青铜线刻工艺的发展,亦对金银工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两汉时期,金银制品的数量增多,品种增加,工艺也趋于成熟,基本上已脱离青铜工艺,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但是大多数金银制品仍为装饰品,金银器皿比较少见,直到唐朝以后才有较大发展。
唐朝时中国金银器发展的繁荣鼎盛阶段。这个时期不仅金银器数量剧增,而且品种丰富多彩。其器型与纹饰的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唐的汲取域外文化并融于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金银器制作终于形成了独立的民族风格。
唐朝以后,中国金银器的发展总体上趋于保守,已缺少唐朝金银器特有的勃勃生气。
但是金银制品再次呈现与其他器物相结合的趋势,出现了大量互为装饰的合璧产品,其涉及领域之广泛,前所未有。
掌握各时代金银器的主要特征以后,对于辨伪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