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最主要特点并不是(工笔)写实,而是写意和笔墨。堪称一代国画大师级的人物,从吴昌硕、齐白石,到张大千、李可染、傅抱石,哪一个不是以写意神韵和笔墨意境而彪炳画坛的。
赏石作为一种具有东方审美情结的艺术,它的艺术审美也应服膺于东方传统艺术精神。
如果说趣味审美与艺术审美这两者之间有一种分界线的话,那就是神韵(包括意境)的有无。譬如一方象形石,如果它只是简单的形似,那它只能是一种趣味审美;如果它不但形似,而且达到了神似,那么完全可以上升为一种艺术审美。
何谓神韵?张大千认为∶“作画,首先要了解物理,体会物情,观察物态。无论画什么,总不出这三个原则。了解了这三点后,画出的画才能形态逼真,神韵生动而跃然纸上。”充分表现物之理、物之情、物之态,这大概便是神韵之所在吧。
一种是观念审美。相比趣味审美和艺术审美而言,赏石的观念审美是一种“另类”的审美。
如果说趣味审美着眼于“似”、艺术审美着重于“似与不似”的话,那么观念审美便强调的是“不似”。
所谓传统赏石(以太湖石、灵璧石等为代表)所强调的瘦漏透皱,它既无趣味美感、又与艺术不相像(在现实世界中没有相应的对照物),和形式美学的审美规律更是格格不入(古人也以为是一种“丑”。其实古人也有形式美学的观念,这集中体现在陶瓷等工艺美术领域中。只不过对于奇石并不作如是观),古人之所以对它青睐有加,完全是因为它某种程度上是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宗教(特别是禅宗)诸方面观念的代表,是古代文人士大夫传统道德精神的一种化身,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并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
另外,传统赏石作为一种缩景艺术,在文人士大夫心目中有一种归隐山林(山岳情结)、孤高清标的出世寄托。
所以传统赏石更多带有象征意味,是一种观念的审美。
近现代赏石之风之所以出现式微,正是因为伴随传统文人士大夫这个阶层的沉沦,代表他们那种观念的传统赏石在一大批接受了西方美学思潮影响的人士面前,一下子失去了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表现一种抽象的内容(传统赏石大抵可归类于抽象石),传统赏石与新派赏石(以红水河水冲石为代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后者更多是在现实世界(如西方现代雕塑艺术)中寻找灵感,本质上还是属于艺术审美的范畴。
它们两者,前者古典,后者现代共同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