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绿釉在清朝瓷器烧制使用上极为盛行,不同时期也略有不同。
清康熙时,孔雀绿釉再度盛行,其产量及质量均较明代更胜一筹。由于釉层厚薄不同,呈色也深浅不一,厚者浓重而葱翠,薄者色淡而鲜艳。釉面有细碎的开片。垂流积釉处呈现透明的玻璃体。此外,孔雀绿釉多直接施在素胎上,故胎釉结合不牢,釉面常常发生剥落。传世品以仿青铜礼器为主,另有瓶、盆、洗、缸、碗、文房用具及人物、动物等。
雍正、乾隆时期,延续了孔雀绿釉的烧造方法,但少见有釉下青花装饰的,多为单一色釉的祭器及瓷塑和盆奁等陈设用瓷。雍正孔雀绿釉的色泽较康熙时略深,施釉较厚,釉面玻璃感强,并有细碎的开片。除光素器外,还有刻印花纹饰器物。传世品除仿青铜礼器外,有瓶、盆、洗等。
乾隆孔雀绿釉呈色较康、雍时明艳,施釉较薄,釉面光泽感强,釉面开有细小纹片,胎体不如康、雍时细密沉重,釉至足处多有垂流。除素面器外,有暗刻纹饰器物。传世品有瓶、觚、炉及文具。
嘉庆孔雀绿釉器物较少,釉色不纯正,不及乾隆艳丽,施釉不匀,特别是垂流釉现象明显。传世品有花觚。
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后均有仿清代孔雀绿釉的。仿品釉色过于鲜艳,真者釉面均开有细碎纹片,仿者则多为后期开裂纹片,裂纹较大;真者常有剥釉现象,仿者则少有这种现象。
孔雀绿釉是明正德瓷中价值较高的品种,因其工艺精湛,釉色美艳,传世稀少,一直是收藏界所青睐的收藏品。一件孔雀绿釉小碗,价格可以达到30万元人民币以上。
鉴定知识:“若深珍藏”款为堂名款,自清康熙至光绪都有出现,多见于青花图案的杯、碗、盘底部。清康熙时代首有此款,“若深”是此时期景德镇制瓷名家,“若深珍藏”是民窑瓷器款识,至今已经十分稀少。清早期康熙青花瓷器型敦重古拙,新创器型繁多。琢器的颈部,较其他时期细长,圆器以墩式为主。胎坚质细,缜密似玉,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由早期的青白演变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釉。青花使用国产珠明料,青花
色调翠蓝色为主,均有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点。早期器物口部常涂酱黄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层含粉质的白釉,给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