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自甘沦为“匠人”
不能否认,中国书画的鼎盛时期确实从两年前开始出现,并得到了短暂持续,也正因此,包括当代书画、油画在内的整体书画市场得到复苏。也正因为此,许多书画艺术家的个人价格纪录开始陆续被刷新,而许多艺术家也都迎来了个人的“创作高产时代”。
现在绘画的速度、产量与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都不能相比,一位相对低调的绘画艺术家告诉记者,随着市场火热,“画画等于画钱”的理论让许多艺术家体内的艺术细胞减弱,但其脑海内的“金钱欲望”却在猛涨。于是,有些画家的创作速度开始加快,以往通过几年甚至几周时间进行精心构思的画家,有时作画会画画停停,不停地琢磨。但现在有些已不屑构思,纷纷“下笔如有神”,一天可画几张甚至十几张,快者不出5分钟就创作出一幅作品,完全可以称为“作画机器”。
“画家不严格追求艺术性,机械性作画等同于匠人。”一位业内评论人士开始为有些画家担忧:画家不严谨的行为必将影响圈内风气,而不正的风气必将影响市场。
炒作成了成名利器
做广告、办展览、参加笔会及各类名目繁多的大奖赛,这些炒作方式已经成为当今书画家成名的“利器”。由于有了“画画等于画钱”的理论,许多画家开始变得极度活跃,原来还能潜心作画,现在有许多画家不甘寂寞,纷纷浮出“水面”。不惜通过任何方式进行热身,为自己赚取人气,充当“名人”、“大家”。
实际上, 对书画投资心理过重的投资者,并不完全看重这些“炒作”,因为许多大的投资者会有自己的投资顾问团队,对每一幅具体投资作品的升值空间有所研究(尽管也不能完全准确),他们多比较看重那些成名多年的画家,对于突然冒出的名人并不买账。
相比之下,令人担心的是那些处于底层的书画爱好者或者小投资者,看到许多广告之后,总以为自己碰到了名人,总以为做过广告的画家作品就肯定能升值。“买名人书画,先看名人不看书画艺术的,从长远角度看,肯定投资失败。如果两者兼顾或者相对重视艺术功底,这样才具有欣赏、收藏或者投资的价值,但是购买书画第一心理是喜欢,欣赏,投资心理不要太重,这样才不至于有风险。”这是一位圈内人士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