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茶市格局悄然变化 普洱茶价格腰斩藏茶异军突起
发布时间 2015-05-22 浏览 51013 次

  东莞是国内茶叶收藏、投资的风向标。有数据显示,东莞全市的屯茶量高达30万吨,投资超过一亿的藏家不低于100人,仅天得茶业蔡金华一家的屯茶量就超过30个亿。随着普洱进入低谷期,东莞的藏茶大佬们放仓的欲望愈发强烈。在本届茶博会上,东莞的藏茶大佬集体发力为中期茶(业界普遍认为是3—7年存期)造势,就引得业内一片恐慌。因为在普洱茶行情下泄之时,中期茶放仓无疑将给厂商带来沉重打击。

  “2008年开始,普洱在东莞逐渐走强,很多藏家都大量入货,至今刚好7年”云南一家茶厂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上半年的价格雪崩造成新茶大量库存积压,给中期茶带来极大竞争力,而且目前整个市场而言,很多中期茶都是东莞藏家在07和08年普洱茶第一次泡沫破灭时的抄底产品,价格上极具竞争力。

  在厂家眼中,藏家的放仓可能给企业带来打击,但在一些藏家看来,价格下跌跟厂家的“砸盘”无不相关。“茶市就好比股市,为争夺市场,藏家与厂家有时也会斗法”东莞藏家陈生表示,为了牵制藏家,一些茶厂开始主动调低价格,甚至联合广州芳村及别的地区的藏茶大佬,共同阻击东莞藏家。东莞虽有蔡金华这样的大藏家,但绝大多数的库存是分散在各个中小藏家的手中的,这些人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差,不少厂家看到这个软肋,对东莞的藏商进行分化和瓦解。

  藏家与厂家之间的博弈,加之游资抽离转战股市或者别的茶种,普洱必然降温。在杨锋看来,这仅为表象原因,深层次原因还在于,东莞的普洱茶存量确实太大了,连蔡金华都未必能进入前三名,“光藏不喝导致存量越来越多,没有流通,势必造成价格下跌”

  东莞茶协会长卢树勋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普洱茶行业已进入相对“冷静期”。原料跌价、终端滞销将加速行业深度洗牌,一些炒作、投机品牌难免被淘汰出局,而更具生存能力的新品牌也会应运而生,“这个时候,无论厂商还是藏家都应该反省下,如何摈弃炒作思维,在品质、品位等方面多下些功夫,让普洱茶真正回归品饮、消费的本质属性。”

  困局:流通平台太局限

  今年初召开的东莞“两会”上,打造“东莞茶仓”首次进入到东莞市长袁宝成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去年10月,东莞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和文史委员会先后走访了东莞万江、东城、广州芳村等地茶叶市场以及业内多家茶叶公司,形成了《关于我市茶叶行业状况的调研报告》。引得袁宝成亲笔批示“东莞不产茶,但能成为全国茶叶市场的重点城市之一来之不易,在符合市场竞争要求的前提下,政府应予以支持,以巩固我市茶叶贸易地位”

  在调研中,政协委员们发现,东莞茶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专业管理、宣传包装、配套服务。目前,各大茶叶市场基本上属于当地镇街、社区组织兴建,或是 私人企业合作投资运营。普遍缺乏专业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没有先进的市场营销手段来帮助其宣传包装,缺少了检验检测、推广咨询等上下游配套服务,开展的业

  务仍是比较单一的批发和销售,没有突出优势可言。由于缺乏专门的抵抗价格风险的应对机制,行业当前出现的大幅度价格调整也不利于东莞茶叶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此外,缺乏统一的标准和鉴定机构,没有公开的交易平台,基本靠圈子内部转让,大大限制了流动性。藏家陈生说,价格不透明,信息不对称,势必严重影响消费者的信心“如今很多藏家都想变现,但仅靠门店难以实现大宗交易,最大的困境就是没有一个买卖的流通平台”

  建议:政府扶持茶叶电商平台

  针对东莞当前巨大的普洱茶黑茶存量,东莞市政协委员建议协调相关部门,尽快出台与茶叶经济发展相关的指引文件,规范和完善茶叶市场的规划和建设,避免市场间的 同质化竞争,形成互补的合作模式。可探讨将旧厂房改造成茶叶仓储基地的做法纳入“三旧改造”范围,政府提供相应的补贴支持、政策支持,引导茶叶商人转型升 级。同时推进电子商务、完善物流配送,建立“东莞市茶叶市场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强化茶叶市场的终端销售地位,打造“东莞茶仓”以及“茶巴克”品牌。 编辑:邬嘉宏

1  2  3  4  5  6  7  8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