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该市每年近10家企业入选全国茶业百强。 2012年,黄山松萝茶叶有限公司获得国家级龙头企业称号。 2014年1月,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中小企业股权转让中心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家新三板茶叶上市企业。截至2014年底,黄山市规模以上加工企业52家,工业产值58.86亿元,占茶业综合产值58.3%。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55家,超亿元龙头企业14家。
全市现有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和著名商标80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6个,省著名商标46个。省名牌产品17个,省名牌农产品11个,中华老字号2个。 2012年“休宁松萝”成功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 2012年—2014年,经“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认证,祁门红茶以20.42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三年入选最有价值区域公用品牌十强。
文化建设助传承 科技创新求领先
黄山市明确实施文化创造价值战略,引导企业将茶文化和企业文化及品牌文化有机结合,推动茶叶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目前,该市相继建成谢裕大黄山毛峰茶叶博物馆、松萝公司黄山松萝茶文化博物馆、猴坑茶业太平猴魁茶文化楼、祥源祁门红茶博物馆等,成为该市茶品牌推广的一条特色路径。
“产业发展、科技先行”是黄山市加快茶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2011年以来,该市争取到45个国家、省、市科技计划茶产业发展项目,其中国家星火计划11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5项、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3项,各类省科技计划项目14项,市级12项;全市茶叶企业共授权发明实用新型技术4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相继研发成功黄山毛峰、祁门红茶、松萝绿茶和太平猴魁四大名茶清洁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并加以推广应用。目前,全市共有四大名茶清洁化加工生产线80条,基本实现了由一家一户单机制茶向全程清洁化、自动化、连续化和智能化生产流水线的转变,茶叶清洁化生产加工已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技术的引进和创新,推进了茶叶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同时延伸了茶叶产品的产业链条。通过招商引资,目前,黄山市有华茗园科技公司、绿久源生物科技公司等5家茶产品深加工企业,极大促进了夏秋茶生产利用和茶业整体效益。在产品研发上,该市已成功研发茶叶提取深加工新工艺,开发出茶黄素、茶氨酸、超微茶粉等产品。汪满田茶叶公司奶茶及系列茶食品全面上市;绿久源公司茶内含物提取及其延伸功能产品“茶健一号”已进入试销阶段;光明茶业采用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开发四种易拉罐生态茶饮料,正处于市场中试阶段。 (张圣洁)
黄山市茶产业发展概况
“十二五”期间,黄山市茶产业整体推进,“四大名茶”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和屯溪绿茶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全市茶叶总产量从2010年2.43万吨,增长到2014年3.29万吨,增长35.6%;茶叶总产值从13.5亿元,增长到28.88亿元,增长113.9%。其中四大名茶产量从1.97万吨,增长到3.01万吨,增长52.88%;产值从10.41亿元,增长到23.93亿元,增长130%。茶叶自营出口也实现较大发展,2010年—2014年,茶叶出口从1.01万吨增长到2.96万吨,增长193%;出口创汇从0.31亿美元增长到1.29亿美元,增长315%。
全市茶叶综合产值从2010年46亿元,增长到2014年101亿元,增长119.6%;茶农人均茶叶收入从1929元,增长到4125元,人均增收2196元,增长113.8%。目前,该市以徽州区、歙县、黄山区、祁门县和休宁县为核心的四大名茶主产区域格局已基本形成。
“十二五”期间,黄山区、徽州区、歙县、休宁县荣获“中国名茶之乡”称号,休宁县、歙县荣获“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屯溪区、徽州区、休宁县荣获“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休宁县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