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的逐渐退出货币,让银这种贵金属有了更多的实用价值,各种银器开始在当时的社会流行。“清晚期银錾刻三国故事图龙纽双耳长柄盖杯”和“清晚期银錾刻十八罗汉图盖盒”,一件是外销银器的花瓶款,一件是内销银器的圆盒款,花纹装饰也让人一眼就可看出中西文化和审美的差别。
这两件银器目前的估价分别为7万-9万元和20万-25万元。戴岱表示,银器方面以后会有拍品数量的增长,藏家的兴趣也会更大。一是因为银器不那么好做旧,二是银器都有时代的风尚在,“像这种风格只有特定时期才有,而且银器一般流传海外的较多,国内比较少见。而海外的都有比较明确的身份认定,比如这东西在哪儿订购,具体的街道甚至门牌号码都有。”
牙雕珊瑚雕:工艺精湛才算珍罕
中国的象牙雕刻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发展到清朝,工艺水平已十分高超,技法也相当
完备。
一件“清末民初象牙雕南方增长天王立像”是预展上引人注目的重器。它是著名的维克多沙逊(Victor Sassoon)的旧藏,曾入选《沙逊所藏象牙雕刻》,目前估价为50万-60万元。维克多沙逊是旧上海首富、英籍犹太人,他于1950年在伦敦出版了一套顶级收藏类图册《沙逊所藏象牙雕刻》,书中收录了维克多沙逊1915-1927年间,在北京购藏的966件象牙雕刻,其中不乏明清两代的牙雕佳器。《沙逊所藏象牙雕刻》,一套3本,限量发行250套。图册用厚毛边纸印刷,书顶刷金,其印制成本非常之高,是当时最贵的书。书中并有维克多沙逊及作者Sydney Edward Lucas的签名,极为珍罕。而该图册也是此次永乐秋拍的拍品。
“民国象牙雕关羽、关平、周仓立像一套”,一共三件,分别雕刻的是夜读的关羽、捧印的关平和持刀的周仓,人物神态栩栩如生,目前估价为33万-38万元。“这两件象牙摆件虽然年代比较晚,但工艺很不错。”戴岱解释,清朝覆亡后,很多宫廷牙雕工匠流落民间,解放后他们大多成为新中国的工美大师。他们除继承传统的牙雕技艺外,还有所突破,出来的作品也神形兼备,充满韵味。
除人物题材外,日常器皿和娱乐用具上也常见牙雕制品。一套“晚清象牙雕诗文牌酒酬及筒”,用的就是精细的象牙工艺:一根根十几厘米长的象牙酒签上,分别雕刻着诸如“六桥梅花香彻骨”、“霜叶红于二月花”、“坐对金钗十二行”的诗句和彩色签点,让人不禁想起《红楼梦》中黛玉等女孩抽花签行酒令的情景。
同是材料珍贵,晚清的珊瑚雕也很著名。珊瑚不仅自古就被视为奇珍异宝,产于海中的它还生长奇慢,要20年才长一寸,300年才增加一公斤。其中的红珊瑚是珊瑚中的上品,民间很少见到,红珊瑚雕品就更罕见了。一件“清末珊瑚雕仕女童子”,色泽鲜艳,雕工细腻,人物花鸟飘逸传神,另一件“清末珊瑚雕仕女像”也柔媚动人。这两件珊瑚雕拍品估价为38万-42万元和25万-28万元,也许因为不是纯正的红珊瑚,价格不算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