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的是,在中国茶叶市场日益严峻的形势下,一部分茶企在无法增加营收、保证盈利的情况下依然热衷于大力招商开店扩张,这无疑使国内茶叶市场“雪上加霜”。洪明楷认为,2014年年底,已有国内有多家茶叶批发市场爆出门可罗雀、生意冷淡的消息,预计在今后的两三年里,将有大批茶叶批发城的茶叶店关停。
不过,在深圳市华巨实业有限公司总裁杨文标看来,茶叶市场面临的挑战除了政府、国企消费的锐减,还有电商带来的重大冲击。“过去以产品为中心,以实体店为中心的零售分销模式被新一代的以顾客为中心的、以电子商务为中心的模式所取代。而许多茶叶企业却停留在传统的实体门店卖茶中,这让新生一代的消费者逐渐远离他们。”
的确,中国茶城虽多,茶城的面目和经营内容却是大同小异的,整整二十年的时间里,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的中国茶城,基本上还在慢悠悠地走老路——至少90%以上的茶商茶企沿用最保守的传统方式开店卖茶,对茶叶新产品的变革、茶叶消费新现象的关注和对消费者需求的研究都远远落后于市场的动态,自己茶叶的产品品牌也最终没有建设起来。最为突出的是遇到了难以突破的渠道困局,而电子商务却不得其门而入,束手无策,导致市场疲软的效应更加明显。一些专家甚至尖锐地称,许多茶企网销水平还停留在“供销社时代”。
茶城、专卖店成本压力过大。在营销专家李志起看来,国内各地茶城、茶店从业者的困境,与来自市场大幅上涨的租金矛盾日益加剧。由于中国近十年来的房地产价格飙升,茶城、专卖店的店面租金在中大城市已经涨到每天每平方米十多块钱,再加上人工工资的持续上涨,专卖店的人工工资和店面租金这两项成本几乎要占到销售额的30%左右。如此高额的成本使得茶店、专卖店的盈利能力急剧下降,市场又遇冷,无疑令茶商雪上加霜。
而在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杨孙西看来,日益提高的国外标准阻碍国茶出口,使那些以出口为主的茶商遭遇更大的挑战。近几年来,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不断提高茶叶检测标准,中国茶企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比如欧盟把茶叶中的农药硫丹残留的检测标准一下子提高了3000倍,对进口茶叶的检验由原来的100多项增加到200多项,而日本对茶叶农残限制也有明显变化,将设限农药残留由83种增加到约144种。另外,随着中国人工、材料成本的增加,中国出口的茶叶已没有价格优势,中国茶叶的出口份额逐渐被印度、肯尼亚和斯里兰卡等国挤占了。这使不少靠出口营生的茶店茶商日子越发难过。
批发流通诚信缺失则是茶城批发商和流通贸易业主一大硬伤。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生存压力增大,以及长期以来利用信息不对称来推销产品的习惯,国内茶城批发商普遍祭起了价格战的大旗,而这些价格战总带有水分、虚假、血性的成份,于是原本茶业流通领域坚守的“童叟无欺”的商业诚信就屡遭摧破,这使进入茶城的消费者日渐稀少。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