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画折磨筋疲力尽
一些收藏界的资深人士戏称,某些拍卖行成了赝品的大卖场,赝品贩子的天堂。他们根本不用担心自己会因制假售假而被追究责任。去年,画家韩美林曾发现京城某大拍卖行卖出了十多张署他名字的假画。他的律师要求拍卖行“提供上列拍品委托人的信息,双方联合打假”。然而拍卖公司对此的回应是,按照《拍卖法》他们有为委托拍卖人保密的义务,除非是司法部门需要,他们不会将委托人的信息透露出去。
曾被假画案折磨得身心疲惫的吴冠中发誓,再也不会为自己的画被假冒而去打官司了。太难了!
有人说,打击艺术品制假贩假的难处在于鉴定。说到鉴定难,那么走私文物被截获后是如何鉴定的呢?说到陌生,又有什么比网络犯罪更为陌生的?艺术品的制假贩假其实不复杂,只要抓住苗头,顺藤摸瓜,不难破案。如果能抓住几个典型的大案,严惩不贷,以儆效尤,一定会有效地遏制中国艺术品市场制假售假势头,让制假售假者有所顾忌。
假拍行情另类新招
如果说制假售假已经不是新闻了,假拍则可谓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上方兴未艾的“新生事物”。
何谓“假拍”?就是在拍卖中制造虚假的成交行情。新闻媒体常常报道某拍卖行的某件艺术品以多少千万元乃至上亿元的价格成交,打破了什么纪录。
假拍的目的各有不同。有的拍卖行为了吸引媒体关注报道,最终扩大自己的名声,吸引更多的客户,将价值高的艺术品委托其拍卖。但还可能有更多不可告人的“奥妙”。被所有权威专家认定为赝品的东西,竟然被拍出了数千万元的价格。对此现象,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要么是拍卖行想出名想疯了,要么是无知无畏,也有可能有人借此洗钱。清朝就有人以类似手段贿赂官员。首先安排该官员以低价买进不值钱的赝品,随后又安排其寄售于古玩店,最后以天价被人买走。如此套路的贿赂,已被“移植”到艺术品拍卖中了。
虚高行情拉高出货
目前更多的是,一些庄家或者艺术家本人,为了炒作,而借拍卖制造虚高的成交行情,目的如同股市的拉高出货。
深谙当今国内油画市场内情的伍先生称,当代油画的整体价格上涨疯狂。他粗略统计了一下各地有300多位尚健在的油画家价格超过老画家的平均价,这里面水分很大,他们自己做托,三番五次在拍卖会把自己的作品炒起来,给公众造成一种假象,好像天价漫天飞,其实都是吹起来的。一方面是经纪人攀比、对画家“泡沫”操作,另一方面也有部分盲目入场的资金“无良”炒作。
暗箱操作激情表演
有些拍卖公司为了达成交易,会迁就买卖双方的暗箱操作要求,与卖家联手虚增成交价。具体做法是委托方、买受方、拍卖方事先约定“真实”成交价和“真实”佣金。比如,约定拍品的实际成交价为1500万元,当拍卖叫到这个界限后,拍卖就进入了表演阶段,经过场内的“托儿”激情表演,拍卖师会可能虚叫到5000万元才落槌。背后最终还是按预定的1500万元成交。买家尤其是一些公司愿意以这种方式成交,并不是完全为了配合拍卖公司粉饰成交量,其中也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你要追查,拍卖行可以以“为买家保密”为由拒绝。
积重难返后患无穷
香港大收藏家张永霖曾感言:作为一名藏家,最大的担忧就是用真金白银购藏到赝品。而你拍卖行却说不负责。这到全世界去讲都是不公平的。张先生只说了情况一半,其实用虚假的高价买到真迹也是不公平的。
专业人士不无忧虑地表示,时下拍卖行业被某些人亵渎了,他们从拍卖市场获取大量金钱的同时,却在拍卖行业里埋下了一颗颗地雷。艺术品市场的弄虚作假,无异于引狼入室,养虎为患。但愿我们能在市场兴旺繁荣的时候,发现这危险,并尽早排除,以免积重难返,后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