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界"三假"
发布时间 2015-07-03 浏览 50629 次
万的制假贩假的人。

  拍卖行业牟取暴利

  据报道,文化部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说,全国10万多家画摊、画店和画廊中,有不少在销售假艺术品。

  但真正可怕的不是那些画廊和画店,因为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画廊售假容易被追究责任,其销售量也不可能很大。如今胆敢明目张胆售假而且还能得到法律“保护”的是拍卖行。国内的拍卖行绝大多数会在拍卖规则中预先声明不承担真伪的责任。而《拍卖法》也认可这种免责声明。所以买到赝品的消费者很难跟拍卖行打官司。

  心照不宣以假乱真

  文化部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称,近5年,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额骤增11倍,其中不乏一些企业和个人对赝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参与造假。

  一位资深收藏家曾对媒体记者称,有些拍卖行联手画贩子进行组合欺骗,假画堂而皇之大行其道。造假者往往使用请名人题跋作序的手法包装自己,颠倒黑白,让人无所适从。一位拍卖公司老总感叹:“早些年,我们这个圈子里的人会为得到真品而雀跃不已,也会为了拍品是不是真品而争得面红耳赤。但现在在利益的驱动下,大家心照不宣的是,怎么才能以假乱真。”

  海归文物赝品镀金

  近年来,海外回归文物成了拍卖的热点。制假售假者很快就此下了“功夫”。他们利用国内买家对海外回流艺术品的这种信任,想方设法投其所好,从中牟取暴利。一些造假者将赝品卖给海外藏家,海外藏家受骗上当后将赝品返销国内。更有人故意成批将赝品运到海外“镀金”,然后以“回归”之名“抢救”回来,赝品上面还多了一个文管部门的进关火漆印。外行不知此印并非鉴定印,不过是证明此物的“海归”身份而已。

  某拍卖公司曾拍卖一件“海外回流”潘天寿的《锦葵红杏》,并以112.2万元成交。后来被明眼人发现,此画仿自江苏淮安市博物馆藏潘天寿真迹《红葵黄花》。据悉,仿造淮安市博物馆藏潘天寿绘画,拿到拍卖市场上高价成交,这已不是第一次。近几年,该博物馆藏潘天寿人物画《佛寿无量》和山水画《川中山水》,曾先后被人不厌其烦地多次仿造,其中《佛寿无量》被2次克隆,分别以33万元和17万元港币拍卖成交。《川中山水》竟被4次仿造,成交总金额达100余万元之巨。

  假画折磨筋疲力尽

  一些收藏界的资深人士戏称,某些拍卖行成了赝品的大卖场,赝品贩子的天堂。他们根本不用担心自己会因制假售假而被追究责任。去年,画家韩美林曾发现京城某大拍卖行卖出了十多张署他名字的假画。他的律师要求拍卖行“提供上列拍品委托人的信息,双方联合打假”。然而拍卖公司对此的回应是,按照《拍卖法》他们有为委托拍卖人保密的义务,除非是司法部门需要,他们不会将委托人的信息透露出去。

  曾被假画案折磨得身心疲惫的吴冠中发誓,再也不会为自己的画被假冒而去打官司了。太难了!

  有人说,打击艺术品制假贩假的难处在于鉴定。说到鉴定难,那么走私文物被截获后是如何鉴定的呢?说到陌生,又有什么比网络犯罪更为陌生的?艺术品的制假贩假其实不复杂,只要抓住苗头,顺藤摸瓜,不难破案。如果能抓住几个典型的大案,严惩不贷,以儆效尤,一定会有效地遏制中国艺术品市场制假售假势头,让制假售假者有所顾忌。

  假拍行情另类新招

  如果说制假售假已经不是新闻了,假拍则可谓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上方兴未艾的“新生事物”。

  何谓“假拍”?就是在拍卖中制造虚假的成交行情。新闻媒体常常报道某拍卖行的某件艺术品以多少千万元乃至上亿元的价格成交,打破了什么纪录。

  假拍的目的各有不同。有的拍卖行为了吸引媒体关注报道,最终扩大自己的名声,吸引更多的客户,将价值高的艺术品委托其拍卖。但还可能有更多不可告人的“奥妙”。被所有权威专家认定为赝品的东西,竟然被拍出了数千万元的价格。对此现象,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要么是拍卖行想出名想疯了,要么是无知无畏,也有可能有人借此洗钱。清朝就有人以类似手段贿赂官员。首先安排该官员以低价买进不值钱的赝品,随后又安排其寄售于古玩店,最后以天价被人买走。如此套路的贿赂,已被“移植”到艺术品拍卖中了。

  虚高行情拉高出货

  目前更多的是,一些庄家或者艺术家本人,为了炒作,而借拍卖制造虚高的成交行情,目的如同股市的拉高出货。

  深谙当今国内油画市场内情的伍先生称,当代油画的整体价格上涨疯狂。他粗略统计了一下各地有300多位尚健在的油画家价格超过老画家的平均价,这里面水分很大,他们自己做托,三番五次在拍卖会把自己的作品炒起来,给公众造成一种假象,好像天价漫天飞,其实都是吹起来的。一方面是经纪人攀比、对画家“泡沫”操作,另一方面也有部分盲目入场的资金“无良”炒作。

  暗箱操作激情表演

  有些拍卖公司为了达成交易,会迁就买卖双方的暗箱操作要求,与卖家联手虚增成交价。具体做法是委托方、买受方、拍卖方事先约定“真实”成交价和“真实”佣金。比如,约定拍品的实际成交价为1500万元,当拍卖叫到这个界限后,拍卖就进入了表演阶段,经过场内的“托儿”激情表演,拍卖师会可能虚叫到5000万元才落槌。背后最终还是按预定的1500万元成交。买家尤其是一些公司愿意以这种方式成交,并不是完全为了配合拍卖公司粉饰成交量,其中也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你要追查,拍卖行可以以“为买家保密”为由拒绝。

  积重难返后患无穷

  香港大收藏家张永霖曾感言:作为一名藏家,最大的担忧就是用真金白银购藏到赝品。而你拍卖行却说不负责。这到全世界去讲都是不公平的。张先生只说了情况一半,其实用虚假的高价买到真迹也是不公平的。

  专业人士不无忧虑地表示,时下拍卖行业被某些人亵渎了,他们从拍卖市场获取大量金钱的同时,却在拍卖行业里埋下了一颗颗地雷。艺术品市场的弄虚作假,无异于引狼入室,养虎为患。但愿我们能在市场兴旺繁荣的时候,发现这危险,并尽早排除,以免积重难返,后患无穷。

1  2  3  4  5  6  7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