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市场的弊病
发布时间 2015-07-04 浏览 50428 次
镇院之宝,其他作品全部流入市场低价出售。这种行为伤害了全国各地的画家及书画爱好者,在社会上造成不良的风气,同时对同类书画院又产生了负面影响。这是弊病之二。

由此看来,级别、职称、职务等光环,不能代表画家本身的创作能力,而往往这些光环又使不少画商与藏家的内心虚荣难以摆脱,这就给中国画市场埋下了风险与危机的根源。因此,名家不等于名画,而名画往往出自于勤奋画家和真正名家之手。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创作《蒙娜丽莎》据说前后用了四年时间,这幅画人物自然,表情丰富而神秘,从中体味出画家的创作投入和对模特心态的细微刻画。

当时,画家对“著名”一词很陌生,这一词是后人见到他的一批作品后加上去的。几个世纪过去了,这幅画与其他作品一直成为人们心中的经典偶像。而在今天,一幅画能创作四年的,能有几位名家?认真投入精品创作的又有几位?当然,在市场经济社会的今天,若用达芬奇的创作精神要求现在的每位画家是不可能的。但作为政府供养的画家,从生活条件和创作环境讲,完全有能力从事经典创作,偶尔涉足市场、享受一下高雅生活,也情有可原,但也不能将大半生全泡在市场里作为终生追求。十年出不了一幅经典佳作,从良心上讲也对不起自己的级别、职称和职务。对于少数蜚声画坛与市场的职业画家,用以画养画的生存方式去追求个性的经典创作是必要的,相反,若总是重复原有的东西,就会对不起市场、藏家和热爱自己的画迷们。

总之,以上方方面面种种现象,要想扭转斧正,不是别的,而是画家、画商、藏家三者之间的诚意。

画家的辛勤劳动还需要得到画商和藏家的理解与真诚合作,对于出自知名画家和无名画家之手的精品力作,作为市场的文化企业理应给予差距不大的丰厚回报,还要把过去眼光从崇拜名家级别、头衔上转移到欣赏优秀艺术作品中来。

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末,在上海朵云轩的一次拍品中,有几幅出自于宋、元时期没有署名的小品画,竟拍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较高成交价。究其原因,就是这几幅小品画代表了一个朝代、一个时期文化发展脉络和作品本身较高的艺术品位。名画造就名家,也造就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色。

要想让中国画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不宜急于求成,因为艺术品的创作与企业生产商品有着根本的区别。企业可以在规定的时间批量生产商品,而艺术家的创作完全是由作者的情绪来控制作画的时间,一般或长或短无定时。因此中国画市场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的拓展。首先,要做到画商不奸、不欺,画家不吹、不蒙,精品才能逐渐增加,经典也才能慢慢浮出。其次,是全国美协举办的展览,评选要客观、公正,专家在评审时要以画选人,而不是以人选画;重塑人品与画品的人文精神,消除中国画家之间的身份等级贵贱。协会、企业与地方各级政府要双向沟通,彼此求真务实。画家与美协、藏家与画商要以诚相待、提升素质、共同努力、互惠互利,才能让中国画与市场朝着良性循环之路稳稳地走正、走宽、走红。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