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说明的是,出土“张仙人”瓷俑的临川县南宋朱济南墓,与道教著名圣地贵溪县龙虎山、天师洞同在一省,在地图上的直线距离不过一百多公里,恰属道教正一派的中心地区范围内,当地人对张氏家族在道教中的地位和影响,当有所闻,借其声威以为墓主或丧葬之家提供某种宗教慰藉及保障,是十分自然的。有专家由此断言,这两件手持旱罗盘的张仙人瓷俑,很可能是南宋龙虎山正一派张氏道人的代表物,墨书题记“张仙人”者即张姓道士。
旱罗盘在中国使用时间可能更早
由此,针对旱罗盘是明末清初从外国传入的说法,陈定荣认为,南宋瓷俑旱罗盘模型的发现,彻底打破了这个说法,而且旱罗盘在中国的创造及使用时间都大大提前。
陈定荣认为,世所周知,作为明器的“张仙人”俑的出现,与当时社会上流行着堪舆方家使用罗盘两者之间,必定有一个过程。也就是说社会的存在(罗盘的出现和流行)要比明器(随葬品)的出现要早。也就是说旱罗盘出现的年代一定会比宋庆元四年(1198年)墓的张仙人俑出现的年代更早。
有专家认为,根据朱济南墓地券记载:“维大宋国江南路抚州临川县左界具庆坊居住
故知军朝请朱公,于庆元三年岁次丁巳五月初三日,以疾卒于正寝,享年五十八岁……于四年九月二十五日庚申卜,葬于本县静安乡卅八都名上幕上原。”庆元是南宋宁宗年号,三年为公元1197年,四年为公元1198年,是墓主朱公即朱济南入葬的时间,也是墓中持罗盘瓷俑制成时间下限。
由此知旱罗盘至迟距今八百年以前,就已在中国大地上出现并使用。而从有关文献记载观察,南宋时使用旱罗盘也不是一蹴而就。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说:“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这段记载说明,第一,方家已知道钢针与天然磁石摩擦,可以获得人工磁化指南针;第二,除水浮磁针指南外,当时已知道寻找支点支撑磁针以指南。很明显,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人们只做些技术上的改进,完全有可能制造出磁针指向的旱罗盘来。
陈定荣说,因为张仙人等风水堪舆家使用罗盘,只是一种古代职业的驱使,而航运业中实际方向的指示更是至关重要。我国沿海的海洋运输事业历史悠远又繁荣发达,浙江地区海岸线漫长,码头众多,江西与海上丝绸之路关系深厚,旱罗盘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到航海的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即有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