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孜和兄弟们正沉浸在喜悦里,突然山顶上暴雨狂风大作,干涸的山谷洪流遍野。他们来不及把石头所在的位置做上标记,眼前的视线就已经被倾盆大雨模糊了。山雨足足下了一个多小时,他们所带的装备和食物全部被冲走了。饥寒交迫中,他们在山路上爬行了十几个小时才回到山下。而队伍中最小的一个兄弟却在慌乱中被泥水冲走,再也没有回来。
在昆仑山上,一年只有3个月可以行走,其他的时间都是大雪封山,根本无法行走半步,更别说搬运石头。等到任孜从惊恐和疲惫中回过神来,已经是第二年。任孜执著地认为:那块巨大的羊脂玉一定是世上难得的宝贝,他一定要把它找回来。但是,绵延几千里的山路,那块玉石又在哪里呢?在继续开采的道路上,任孜一直在苦苦地找寻那块“丢失”的羊脂玉。
这一晃就是6年。1994年,任孜在一次下山的路上终于找到了那块开了一点儿皮的羊脂玉。也许是路途艰险,这么多年居然它还静静地躺在这里。任孜欣喜地手舞足蹈。
在任孜开采的这段河床里,曾经发现过两大块羊脂玉。其中有一块是在清朝时期发现的,据说现在还存放在故宫博物院;还有一块是近年发现的,大约有十几公斤,被一个东南亚的富商以30万元买走,据说目前开价已达数百万元。任孜这块羊脂玉刚刚运到村里,就有多位买主和任孜取得了联系,要来看货。
玉石收藏家曹先生赶到任孜的家中时,已经有两位东南亚的商人先到一步。曹先生对任孜说:“我知道你们采玉人的危险和艰苦,我出的价格绝对不比他们低。而且不管将来怎么做,我都会对得起这块玉和你的这番辛苦。”
任孜一边抚摸着这块石头,一边讲述了开采它的整个艰难历程。讲完后他对曹先生说:“我告诉你这些是要说,我愿意把这个宝贝卖给你,我出一个公道的价钱。但是你要答应我一件事,就是当着我的面把这块石头的皮子剥开,我要看看它到底是块什么料。”曹先生答应了任孜的要求。他们把石头抬到院子里,小心地敲开。随着整块玉的全部显现,任孜一家人竟忍不住抱头痛哭。这真的是一块非常罕见的羊脂玉。
回到北京,曹先生又多方找专家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这块羊脂玉色泽润白无瓷性,质地细腻无棉绺,块度完整并达百余公斤以上,实属罕见的玉中极品,其价值难以估量。但是,曹先生一直记着任孜的话:“是卖是雕一定要谨慎”。因为这块羊脂玉的两头是两个30度的倾斜面,如果轻易雕刻了,势必会造成浪费。所以,曹先生一直把这块羊脂玉收藏在家中。
这两年,和田玉的价格年年增长,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相比,和田玉的价格已经翻了几倍。专家分析,一是和田玉的价格取决于和田玉的供需关系,现在和田玉采挖困难,子料有限,上品极少;二是学术界“玉石之路”观点的提出,引起了人们探讨和田玉的兴趣,喜爱和田玉的人越来越多。
在朋友劝说下,曹先生决定将这件珍藏了十余年的宝贝公开展示。北京王府井工艺美术大厦博物馆闻讯表示,愿意在6月初提供展览场地,让更多的玉石爱好者一饱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