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乌龙茶最大的出口基地县,近年来,我县通过生态茶园建设、百座茶山绿化、退茶还林等措施;在全国率先实现农资归口专营管理、监管和物流追踪,建成两个国家级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并积极推行全程追溯制度,确保了从茶园到茶杯的安全。今年春茶期间,我县对全县91家证明商标准用企业进行农残抽检,抽检显示,茶青、终端产品合格率100%。
制定农残标准需结合实际
作为中国茶业的泰山北斗级人物,陈宗懋近年来致力于茶叶农残研究,他的说法最具有权威性。他提出,结合中国人的饮茶习惯,来制定出真正合理、科学的农残标准才是真正客观的做法。
据了解,关于茶叶农药残留检测,欧美等国的标准往往要高于我国标准。比如最新的欧盟法规EU87/2014将茶叶中的啶虫脒、异丙隆、啶氧菌酯和嘧霉胺的残留限量加严了一倍,并对我国茶叶增加了唑虫酰胺残留的检测。而在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4)中,并没有规定茶叶中唑虫酰胺的最大残留量。
陈宗懋举例说,之前曾有一份报告,指出某品牌的茉莉花茶被检测出含有吡虫啉农药残留0.07mg/kg,而国家行业标准为0.5mg/kg。“这份报告把0.07mg/kg列出,是想告诉消费者茶叶中有农药残留。但事实上,这个农药残留量甚至不到国家标准的七分之一。”
“欧盟和日本作为农产品进口国,制定的许多农药最大残留标准都非常苛刻,总体上严于国际食品法典(CAC)标准,其目的是设置壁垒。”陈宗懋说,欧盟的茶叶农残检测是全世界最严的,不少标准仅为百万分之几,是目前仪器设备的检测极限。
陈宗懋所领导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中心”,1999年被欧盟认定为“在中国有资格进行向欧盟出口茶叶中农药残留检测的唯一实验室”。多年实验表明,用水溶解度最高的灭多威来进行风险评估,残留水平即使按报告所指的0.07mg/kg的15倍,其他指标也按较高限度计算,一个体重63公斤的消费者通过饮茶可能摄入的最大量,只占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每天允许摄入量的1/150。
不得不提的是,在首届北美茶叶年会上,陈宗懋就开创性地提出实行茶汤检测农药残留的办法,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广泛认同。陈宗懋说,茶叶的农残问题本来就是个伪问题,我们喝的是茶汤,不是吃茶叶!
针对我国茶叶国家标准、欧盟标准和日本国家标准,陈宗懋认为茶叶种植是目前茶叶全程清洁化中的最薄弱环节,在种植过程中,必须重点控制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而造成的污染;茶园管理倡导使用有机肥,推广高效低毒农药,鼓励使用生物农药,提倡物理防治茶树病虫害,尽可能地降低茶叶农残超标发生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