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笔记
发布时间 2015-08-06 浏览 52845 次
是景德镇放弃了日用瓷的生产,在陈设瓷上“一条道走到黑”。

最近几年,景德镇陈设瓷的行情一路看涨。表面上是因为国情变化使然,中国人开始有了艺术品收藏与投资的雅兴与闲钱;而更深层次的揭露,是景德镇陶瓷的阶级属性再次被激活,其产品离百姓的日常需要越来越远,以官本位为核心的官窑文化,直接把很多大师的作品拖入腐败的泥淖,沦为可耻的雅贿工具。

&

nbsp; 我们没理由不认为这是景德镇陶瓷产业的一种反动与退步。

1996年,当时的上海博物馆副馆长、著名陶瓷鉴赏家汪庆正先生发表了一篇题为《明末清初景德镇制瓷业的重大转折》的文章。 汪先生认为,在明万历三十五年 (1607)以前,景德镇瓷业生产一直是官窑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在此之后,民窑因为对欧洲市场出口的剧增和国内市场的扩大,逐渐成为景德镇陶瓷的主业。

也就是说,自那个时候起,景德镇的陶瓷产品就已经完成了它的民本转型。

这个时候的民窑陶瓷,以盘、碗等实用器为主。

检索中国陶瓷史我们能够发现,景德镇的瓷都形象在早年间其实是通过其日用瓷的生产与销售来扬名立万的。

从郑和舰队遗留在非洲大陆的残瓷碎片,到新近从大西洋底打捞出水的300年前的沉船货舱,我们都能看到景德镇日用瓷的温润光芒。如果用汪洋恣肆来形容景德镇瓷器当年独步中国乃至世界日用瓷市场的盛况,那么非常遗憾,今天的景德镇只能是涓涓细流。

有专家认为,景德镇的式微正是从其日用瓷市场份额的萎缩开始的。

这一判断能否成立对景德镇应该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2004年,“封都事件”搅了景德镇千年华诞的局,《瓷都晚报》的几位记者曾专门到潮州采访这位“僭越者”的陶瓷产业状况。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枫溪镇采访一位“调羹大王”,那人专做调羹,一面墙上琳琅满目挂着百余种款式的样品,据他自己说,他隔一段时间就会去趟日本,逛市场,购买每一款从前没见过的调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