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陶瓷如何再续辉煌?
发布时间 2015-09-17 浏览 46141 次
门手艺,嫌这活太累太脏——“踩泥两腿浆,脱胚两手泥,烧窑满脸黑”,而且挣钱少。“拿排水管来说,上世纪80年代初,一支管卖2元钱,可以买到一斤多猪肉。而现在猪肉已涨到30元一公斤了,同样的管才卖5元钱。”卢师傅无奈地说,“制作一支管的成本加起来将近3元钱,我和老伴每年辛辛苦苦,才挣两万元左右,而我的孩子去村里的大陶瓷厂打工,每人月收入有两三千元。”

过去,卢屋村曾经家家有陶瓷作坊,每天客商云集,以致村口都形成了自发的集市。但那远去的辉煌,恐怕只作为记忆存在老年人的脑海里了。

现代陶瓷企业挤占手工作坊生存空间

据村委主任刘振优介绍,卢屋村除手工陶瓷作坊外,还拥有10多家具备一定规模的陶瓷生产厂家,生产日用、卫生、园林、建筑等瓷器8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湖南、广东、河南、福建、云南等地,并出口远销东南亚等国家,年产值近亿元,利税近1000万元。3000多当地农民成为产业工人,月均收入2000元左右。与红红火火的现代陶瓷厂相比,传统的手工陶瓷作坊生产出的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质地粗糙,加上生产成本上升,利润很低,生存空间已是越来越小。

距离卢师傅的作坊不到300米,是新村新鹏陶瓷厂。记者看到,该厂的现代化厂房里,是用天然气烧制的全自动瓷窑,这边把瓷胚放进去,从那头出来的就是陶瓷产品了。为了投资这条生产线,老板花了200多万元。那些沿袭“牛踩人捏柴火烧”传统工艺的手工陶瓷作坊,如何与这些现代化的陶瓷生产厂家抗衡?

手工陶瓷出路在何方

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利润空间不断缩小、手艺传承后继无人,黄田镇手工陶瓷产业是否已到了寿终正寝的地步?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话,那么,他们的出路在哪里?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就显得越发重要。”平桂管理区党工委书记韦升安说,手工陶瓷只有像生产艺术品那样“精耕细作”,才是出路。他认为,手工或半手工的生产方式完全适合我国劳动力丰富、资本投入少,同时又能生产个性化强、文化含量高的陶瓷艺术类文化产品。这种生产方式,特别适用于缺乏资金但不缺乏智力的微小企业。如今,平桂管理区有意将黄田镇的手工陶瓷行业进行保护性地开发、升级,配合贺州姑婆山、十八水、贺州温泉、玉石林等景区的旅游产品开发,向高档化、工艺化的手工陶瓷转变。陶瓷行业可以利用这次产业升级的好时机,调整思路,从强调量的生产,到强调质的转

变。或许,这就是黄田镇手工陶瓷产业的明天。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