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的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文化格局的改变,给世界提供了重新审视中国油画的广阔空间。收藏家在解除长期盘踞的民族文化自卑感,深刻质疑西方文化中心论后,有了足够的自尊、自信和自立,不再局限于绘画者或绘画材料的差异,用开放和历史的目光观察中国绘画,在大中国画背景下审视中国油画的价值问题。90年代起,中国油画在海外呈现出逐年升温的态势,随之影响到国内:1991年陈逸飞的《浔阳遗韵》以137.55万港元成交;1995年刘春华的《毛主席在安源》拍出605万人民币的高价;2001年徐悲鸿的《风尘三侠》以664.5万港元落槌;2004年,中国嘉德“中国油画及雕塑”专场秋拍成交额达4000多万元;2005年中国油画市场“全线飘红”;2006年开春的几次拍卖中国油画的势头仍然不减,海外的中国油画拍卖更是不落后于内地油画拍卖。2006年4月8日于香港会展中心举行的“香港苏富比中国当代艺术”拍卖场上,一位亚洲私人收藏家以2812万港元的天价将常玉油画《花中君子》买下,创下中国油画新纪录。在当天的拍卖中,廖继春的油画《台南孔庙》、林风眠的油画《荷塘》均以740万港元的价格成交,吴冠中的油画《舟山渔港》以504万港元成交。在2006年春季苏富比拍卖行首次在纽约举行的中国当代艺术拍卖会上,中国艺术家张晓刚1998年创作的大幅油画《同志》,被一位神秘的新加坡买家以98万美元的天价拍得,成为本场拍卖会中最高拍价的作品。这都说明中国油画的春天到来了。目前,“新中国美术经典”被认为是收藏投资的“绩优股”,陈衍宁的《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创下“红色经典”油画在国内的最高拍卖纪录;“当代写实油画”成为投资热点,靳尚谊、陈逸飞、陈丹青、艾轩、王沂东、杨飞云等画家作品价格强力攀升;“当代先锋油画”王广义、方力钧、岳敏君、张晓刚等价格涨幅超前。在2003-2005两年间,大部分知名油画家作品的市场价格增幅在200%以上,林风眠、吴冠中、罗中立、王沂东等甚至高达300%-500%。
中国油画的前景
中国油画市场如此红火的表层原因,是国际市场上西方油画作品屡创新高的影响,以及强劲发展的中国经济提供的市场想象空间,更深层的动力则是文化大融合背景下,购买者对中国油画的审美同化和价值认同。在中国油画市场上,除港台和东南亚等地华人投资者及国内企业外,一大批国内中青年人士,逐渐成为主要购买群体,其中大部分收藏家的投资方向始终追逐着本土画家。是民族文化的自觉和开放的大中国画眼界,造就了他们对中国油画价值的信心。
随着中国油画价值观念的深入和中国文化自觉的加强,国人和世界都在调整审视中国油画的目光,中国油画正在获得公正的价值尺度。虽然与传统中国画的收藏相比中国油画还远未成熟,但近年来中国油画的收藏家群体日益壮大,并且建立起各自不同的风格架构,各个板块的固定收藏群体逐渐形成。目前藏家们的心态不仅仅是对中国油画的信任,更是对当代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由国人自己的审美标准判定中国油画的时代已经到来。可以预见,未来的画廊、拍卖公司结构将继续发生改变,中国油画市场会从现在的起步阶段,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从目前只占传统中国艺术品20%的份额,成长到与传统中国画市场并驾齐驱的艺术品市场,并最终完全融入整个中国艺术市场的洪流中去。
回顾传统中国画市场短短20年的发展历程,也许会给重新审视中国油画的未来提供借鉴,传统中国画市场创下的辉煌业绩必然会在中国油画市场实现。尽管并非所有的中国油画都会成为精品,也并非所有的中国油画家都会成为名家。但是,这其中蕴含着一批“齐白石式”的大师和“《杜甫诗意百开册页》式”的力作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需要收藏者的眼力和魄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