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榫卯结构是木制工艺最原始的连接方式,也比较容易被联想发明。因为,早期人类最重要的原始行为之一就是手持棍棒的狩猎活动,棍棒就是手臂的延伸,握的方式即榫卯的原理。所以,在金属制品尚未广泛发明应用的时代,这种榫卯结构几乎是当时的人们能够想象到的唯一科学、合理的连接方式。但随着文明进程,其又被赋予了哲学的内涵。于是,榫为阳,卯为阴,符合了道家阴阳合和与对立统一的两分法;榫为君,卯为臣,榫为雄,卯为雌,符合了儒家君臣、男女的伦理道德观念。再从实用工艺的演进出发,这种工艺,即可看作其后所有具有“子母口”特性的现代工艺的滥觞。
除去这些结构上、工艺上的特征之外,古典门窗典雅、生动的雕刻绘画装饰就成了后世人们评价它的核心部分了。因为,材质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民间古典门窗使用红木者罕见,一般都是选用当地较常见的木材,但材质的差异还是相当大。例如楠木和樟木虽然同属一科,可楠木的品质和价格都远远高于樟木,金丝楠木则仅产于湖南与贵州交界处的一段狭小的原始林区,名贵不亚于红木中的极品。所以,民间常有将普通楠木指称为金丝楠的,其实,普通楠木与金丝楠木本质的区别就是没有那种通体密布的闪亮、美丽的“金丝”。
关于古典门窗的工艺特征,落实在文字上似乎远较使用肉眼去抵近观察来得艰难。通常,以苏州为代表的古典门窗,讲究用料考究、做工精细、不尚雕琢、雅致脱俗;安徽和湘西南则崇尚雕工,窗格子多整板镂雕,档板与窗格子则以雕饰工艺判别优劣;浙江受著名的“东阳木雕”影响,风格在苏皖之间,做工似更为精致,典型的“一根藤”、“龟背纹”等工艺难度无可比拟。其实,这样落实在文字上相当空泛,可下品、中品、上品摆在一起,将湘西南边僻山乡的穷工满雕与苏杭的简约儒雅排列在一起,每个人都分辨得出来。
与古典家具相同,古典门窗也非常注重线脚的运用,尤其明式隔扇和槛窗的边梃、抹头,多采用“一柱香”、菱形或半圆的装饰线。这种脚线的普遍应用,似直接依赖于锻钢异型刨子的发明和推广。这样,从镂雕刻画的点,到边梃、抹头的线,到整扇门窗的面;从窗格子、绦环板精巧的个体,到整扇门窗的局部,再到每套房间的连接直至整个庭院以及内外陈设,就构成整体和谐的古典美。
当然,古典门窗除了强调整体的美感,对于绦环板上的装饰性刻画也愈来愈考究,并依地域时尚,出现了雕、刻、镂、贴、镶嵌和绘画等装饰手段,当然,也出现了将数种艺术表现形式合而为一的手法。
雕又分浅浮雕、高浮雕、圆雕。浅浮雕大体上表现为平面减地的图案形式,在明式门窗中常见;高浮雕兴起于晚明,盛行于乾嘉,尤以乾隆盛世所成就的最为夸张,其中图案层层叠叠,在二维到圆雕之间。圆雕在古典门窗中很少运用,主要原因是易损,故主要被用于屋檐下或大型拔步床的边角。
刻又称线刻,主要分阴阳两种工艺。由于受到同时代兴盛起来的竹木刻文房用品的影响,线刻门窗开始出现于文人士子的家居装饰上也不足为奇。与雕塑不同,线刻简约而含蓄的装饰特点,加上强调线条的表现力,极符合传统书画的固有魅力,所以备受这一阶层人士的喜爱。
镂之有别于雕在于透,故也称透雕或镂雕。镂雕突出的是精巧、细腻,故多为文士与闺阁中常见。但易损坏,故多见于屏风,隔扇与长窗的格心部分采用镂雕则是皖南地区古典门窗的特征之一。
贴,民间又称贴花,形同剪纸。与阳刻的工艺效果相近,但施工的保险系数要大得多。这种贴花的艺术形式由来已久,至少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青铜器的装饰,以及六朝的青瓷文化。
镶嵌工艺从本质上说是刻与贴的结合,但兼具平面绘画和线刻的效果,常见为黄杨木镶嵌,似家具上的嵌螺钿工艺一般只出现在屏风上。
古典建筑及门窗上的绘画历史最为悠久,文献上不晚于《楚辞》的时代。据一些学者考证、踏察,南宋时期江南地区门窗上的彩画曾盛极一时,并一直延续到明代,直到清代才开始衰落。但福建的情况刚好相反,大约在乾隆之后开始盛行,一直延续到民国之初。这种黑漆金彩的画法,与当时此类瓷器、插屏及家具上广泛的应用,都是当时经济繁盛的折射。是民间古典门窗中最富丽堂皇的一种。而红底金漆的做法多为皇家所用,民间则流行于浙江与湖南等地区,在视觉上属于最显赫、招摇的装饰手法。
总之,在我们讨论古典门窗的工艺、流派等相关问题时,不可回避和逾越的问题常与地域、民风、文化传承相联系。而地域文化的核心,则取决于该地区起着主导作用的中坚力量的文化构成。京城无疑是皇家文化,一切艺术风格的取向大体与皇帝的好恶相一致,是由皇帝本人而皇室成员,而百官,而民间的。但北京门窗格局的发育和发展,应该首先是受到了江浙地区的深刻影响。因为,两宋文化艺术的凸显和发达与北京无关,所以,北京风格的形成是明代以后的事情了,也是随永乐之后中国军事、政治、经济重心由南向北转移的结果。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严格制约,建筑整体的等级区分也决定了京派风格的大气与庄重,可骨子里说,隔扇和架子床并不适合北方寒冷的气候条件,因此,这种组合在北京地区的发展,多受当时大量南来官吏与商贾积习难改的影响。
晋徽是那个时代商业文化的代表。从地缘文化相比较而言,三晋地区容易趋向保守而内敛,徽派风格自然较之更趋于开放和张扬的特质。
从魏晋以降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江浙经济几度富甲海内。山清水秀的自然条件,土地富庶、桑麻织绣等更是长期影响到国计民生,于是,远离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经济长期繁荣等优越的条件构架起了这里文风昌盛、艺术成就恢宏的局面。从金陵、苏州、扬州一直到杭州,文人画的艺术流派纵贯一线,也造就了当地特有的古典门窗风格。
福建从明代开始的对外贸易地位曾不可撼动,因此,在闽茶外销的拉动下,经济突飞猛进。同时,大漆生产的兴盛和气候潮湿多雨,形成了漆作的繁荣,于是门窗风格独树一帜也在情理中。
总之,是一方水土、一方文脉造就了多姿多彩的中华古典门窗艺术,是繁荣昌盛的社会经济、物质文明,造就了这美不胜收的艺术财富,理应值得我们子子孙孙珍惜和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