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的根中尚得新木姜子碱和牛心果碱。
木材尚含C16~25正烷烃、C17~33异烷烃、C16,20,22,24,26,28烷醇(其中C26烷醇约占50%)、β-谷甾醇、多元醇、酮醇等。
树皮中尚检出丙酸、丁酸、戊酸、己酸、辛酸、癸酸、月桂酸、肉豆蔻酸、硬脂酸、油酸等。
叶中尚含C16~33的正烷烃。
种子含脂肪油,其中饱和脂肪酸占93%;三饱和酸、二饱和酸、一饱和酸及三不饱和酸甘油酯的比例为80、17、1、2%。
髓季节不同,叶中含樟脑0.2~1.5%。
叶中黄樟醚含量为0.04~0.05%,与季节无关。
樟树变种的叶含重挥发油0.83%,轻挥发油0.26%。
重油中含黄樟醚80%,樟脑10%;轻油中含芳樟醇70%,樟脑1%。
云南樟叶袖中含莰烯、α-蒎烯、聚伞花素、芳樟醇、α-松油醇、樟脑、柠檬醛、癸醛、甲基庚烯酮、1,8-桉叶素及丁香油酚。
毛叶樟的小品种之一香茅樟的鲜叶出油0.68~2%,叶油中樟脑约为50%,柠檬醛及甲基庚烯醒约为42%,另外尚含有1,8-桉叶素、α-蒎烯、莰烯及dl-柠檬烯。
毛叶樟的另一小品种毛叶芳樟的叶油以含萜烯和1,8-桉叶素为主。
日本产樟树的叶和小枝产挥发油和樟脑约1%,挥发油去樟脑后的余油约占10%,中有α-衣蓝烯约3%,β-榄香烯约8%,β-石竹烯约35%,葎草烯约18%,芹子烯14%,橙花叔醇1%。
另有报道,樟油高沸点部分(沸点>215°)中的主要成分是α-衣蓝烯、α-檀香萜烯、β-檀香萜烯和δ-毕澄茄烯,含量都在10%以上;尚含γ-广藿香烯、二氢白菖考烯、白菖考烯、茄萜二烯-9,11、1,6-二甲基-4-异丙基-7,8-二氢萘、β-榄香烯、石竹烯、葎草烯等。
从蓝油部分还分得倍半萜成分樟烯酮、樟烯醇、枯苏醇。
日本产樟树的枝叶存放几天后再蒸气蒸馏,可产挥发油1~1.3%,油中含醇类90%,主为芳樟醇,樟脑2.1%。
【性味】辛,温。
①《本草拾遗》:味辛,温,无毒。
②《本草再新》:味苦,性温,无毒。
③《广西中药志》:味辛,性温,有小毒。
【归经】《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功用主治-樟木的功效】祛风湿,行气血,利关节。
治心腹胀痛,脚气,痛风,疥癣,跌打损伤。
①《本草拾遗》:主心腹痛,霍乱,腹胀,宿食不消,常吐酸臭水,酒煮服之。
亦作浴汤治脚气,除疥癣风痒。
②《本草再新》:暖血道,利关节,治跌打折骨,气逆血滞,兼能堕胎。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浸酒。
外用:煎水熏洗。
【宜忌】孕妇忌服。
【选方】①治胃痛:樟木五钱,水煎服。
(《江西草药》) ②治脚气,痰壅呕逆,心胸满闷,不下饮食:樟木一两(涂生姜汁炙令黄),捣筛为散。
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一钱。
(《普济方》樟木散) ③治痛风,手足冷痛如虎咬者:樟木屑一斗,以水一担熬沸,以樟木屑置于大桶内,令人坐桶边,放一脚在内,外以草荐一领围之,勿令汤气入眼,恐坏眼,其功甚捷。
(《医学正传》) ④治蜈蚣咬伤:鲜樟树枝,煎服二碗。
(《验方选集》)
【名家论述】《纲目》:霍乱及干霍乱须吐者,以樟木屑煎浓汁吐之,甚良:又中恶卒死者,以樟木烧烟熏之,待苏乃用药,此物辛烈香窜,能去湿气、辟邪恶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