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慎淘”。大多数古瓷收藏者喜欢从旧货古玩市场上“淘宝”,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就整个瓷器收藏界来说,珍贵古瓷数量是较少的,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因其十分珍贵,即便收藏大家也不易得之。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得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极少。但元青花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所以如果在地摊或旧货市场上发现了它的踪影,实属可疑,收藏者一定要慎之又慎。
三是“心悟”。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收藏者常常拿着古瓷鉴定理论书籍去“按图索骥”。目前,古瓷收藏方面的理论书籍和相关资料比较多,仿伪者往往依据这些资料描述的特征和图片进行仿制。因此这些书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古瓷的相关知识,于实际收藏活动的指导意义并不太大,收藏者不要受这些书籍和资料的误导。作为成熟的古瓷收藏者,要学会用心、理性地去品味古瓷,依据自己掌握瓷器鉴别方面的知识,包括看器型、胎、釉、纹饰、老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去辨识真伪,沙里淘金。
四是“求品”。收藏界有句“行话”:“瓷器一破,不值半个;瓷口起毛,不值分毫。”意即瓷器没有好的品相,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收藏的古瓷要基本完整,不能有冲、炸、磕、崩、掉彩等明显的毛病。古瓷收藏还讲求艺术性,瓷器看上去要有美感,不能是粗糙的、低档的;制作工艺要精,彩绘纹饰要美观,色彩搭配要妥当,审美情趣要高雅,这样才能称得上是艺术品。
跳动的窑火铸造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历史和人类永恒之美。在古瓷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里,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与东方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趣得到了和谐完美的统一。可以说,在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的空间体味收藏之乐,确实是人生一大快事。希望广大收藏者在收藏活动中学、赏、藏相结合,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丰富自己的收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