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后,考古人员在对法门寺宝塔地宫进行发掘时,在一个小角落里发现了一个用丝绸包裹着的木质圆盘。打开一看,是一叠细腻精致的青瓷。青瓷一共13件,造型玲珑剔透、细腻华美,釉色如湖水般清澈温润,虽尘封千年仍莹润如新。
联系地宫内石刻“衣物帐”碑文记载,唐懿宗所赐物品有“瓷秘色碗七口,内二银棱;瓷秘色盘子、碟子共六枚”,这13件青瓷难道就是传说中的“秘色瓷”?
通过对烧制工艺和特殊支烧方式的反复比较,专家确认这批青瓷来自浙江上林湖越窑遗址。稍后发现的一只八棱净水瓶,更成了破解谜团的铁证——在千里之外的上林湖越窑遗址,也曾发现过一模一样的八棱瓶。
至此,“秘色瓷”的轮廓渐渐清晰:传说中的“秘色瓷”确实存在过,陕西法门寺地宫内的瓷碗、瓷盘和八棱净水瓶就是确凿的实物证据。而这种瓷器的产地,就在浙江上林湖越窑。
迷雾缭绕的“秘色瓷”身世之谜终于解开!
那么,“秘色瓷”之秘究竟在哪里?根据考古考察,结合现代技术分析,一般认为有原料和工艺两方面。
根据分析,烧制“秘色瓷”的瓷土出自浙东当地,是一种石英、高岭、绢云母类型的混合型矿物。它含铁量高,可塑性强,耐火程度高,结合性能好,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制作越窑青瓷的最好材料。
而“秘色瓷”的釉料也是就地取材,其Fe2O3、TiO2的含量较一般越窑青瓷为高。一种理解是,“秘色瓷”的胎泥、釉料均经过极为严格的筛洗,使用前需反复夯砸、淘洗,历经“九秋风露”,以致其化学成分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釉色不但与釉料化学成分有关,而且也与窑炉中烧成气氛切切相关。
中唐晚期以前,承早期越窑采用明火叠烧工艺。虽然到初唐对窑炉结构进行了改善,提高了窑内温度,但除一部分还原焰较好的器物呈青色外,很大一部分由弱还原焰或氧化焰烧成,呈色青中泛黄。
唐晚期、五代时期,越窑青瓷在胎釉配方、窑具和烧制方面均有重大改进,制瓷工艺显著提高,青瓷胎质更加细腻致密,釉质腴润如玉。
特别是元和朝匣钵装烧工艺的创制和使用,使越窑青瓷的质量上了一个历史性的新台阶,带来了瓷器装烧工艺的一场革命。
匣烧,就是将瓷器坯体盛于匣钵之中,与火分离。匣烧工艺带动越瓷产品质量的飞跃,体现在三个明显的改善:一是有效地保证了瓷器烧成时的还原气氛;二是消除了早期越窑出现的器内支烧印痕,使器内光洁美观;
三是使产品器形端正,坯胎减薄,釉色青翠晶莹。
在上林湖越窑遗址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匣钵釉封技术,就是坯胎在装入匣钵入窑时,还用釉料将匣钵口部密封。有专家认为,这可能是“秘色瓷”特有的装烧工艺。
越窑青瓷莹润剔透的釉质,青绿略带闪黄的色彩能完美地烘托出茶汤的绿色,使越瓯作为茶具,深得文人雅士的钟爱,在唐代风靡一时。陆羽《茶经》曰:“碗,越州上……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不为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对越瓯推崇备至。施肩吾“越碗初盛蜀茗新”,许浑“越瓯秋水澄”,郑谷“茶新换越瓯”……这些诗句,令千载之下的我们犹能想见唐人引瓯吟哦的风雅生活。
唯美回归
至公元2000年,一代陶瓷宗师——越窑已经沉寂了近千年。
从晚唐至北宋初,上林湖的窑工、匠师不断探索、创新,终使越窑青瓷达到巅峰,成为中国青瓷的杰出代表。
一个窑场能够千年不衰,保持制瓷工艺领先地位并产生广泛的影响达两个世纪之久,这是一个罕见的传奇。
然而,风流终被雨打风吹去。自北宋中期开始,上林湖窑场逐渐衰落,至北宋末年停烧。
废弃的窑场历经风雨,荆莽丛生,曾经的繁华陨落在苍茫的岁月之中,以致好古的乾隆皇帝感叹“李唐越器人间无”。
历史又开启新的千年,公元2001年,沉睡了近千年后,越窑的窑火再度在青瓷的故乡上林湖畔熊熊燃起。
2001年8月,慈溪市从福建龙泉引进7名制瓷工艺师,筹建越窑青瓷公司,全面恢复越窑青瓷生产。
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来,也有人多方择土仿制越窑青瓷,终因土质不佳或烧制工艺不到位而失败。以孙迈华为首的团队,经过几个月的瓷土采集、瓷釉配方实验,对瓷土和制坯、烧造等工艺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工艺难题,历经几十次的失败,终于在当年的12月,成功试烧出崭新的越窑青瓷。薪火相传,逝去的越窑文明终于回归。
在新的历史时代,上林湖越窑续写着千年的传奇。
2001年10月,还在试制阶段,刚刚筹建的慈溪市越窑青瓷有限公司带着50余件青瓷试制品,赴杭参加西湖博览会。结果引起轰动,50余件试制品被抢购一空。
2002年10月,恢复生产不到一年,公司的两件越窑青瓷作品就在杭州西湖博览会上一获金奖,一获优秀奖。同年12月,在四年一届的全国陶瓷创新设计评比中,公司出品的“秋声赋”灰釉跳刀大盘和“忆”灰釉组合茶具又分获二等奖和优秀奖。
对于一个仅仅试烧一年的越窑青瓷公司来说,这实在是一种奇迹了。
孙迈华介绍,越窑青瓷恢复生产的成功,一是得益于对上林湖越窑青瓷传统工艺的整理、研究与传承,尤其是对“秘色瓷”生产工艺的研究;二是得力于对越窑青瓷工艺的创新开拓。
在烧制工艺上,他们作了大胆的改良。他们采用液化气燃料,窑温控制在1300℃左右,这样的温度烧出来的青瓷,成品率比原来用木柴烧制高出许多,瓷器表面硬度几与钻石相近。
依托上林湖越窑青瓷研究所,慈溪市越窑青瓷有限公司工艺技术不断改善,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目前公司已仿制出鸡首壶、瓷罐、八棱净水瓶、青瓷洗、葵花盘、人物水注,以及越碗、笔筒、香炉等青瓷产品400余种。
这些制品胎质细
腻匀薄,胎体轻巧;釉色以淡青为主,釉层薄而透明,色彩明亮、纯净素雅;图案简洁生动,纹饰清秀雅致,其色彩、造型已接近古代越窑青瓷。
成功烧制日用品的同时,越窑青瓷公司还研制试烧出越瓯、仿编钟等青瓷瓯乐乐器。
青瓷瓯乐,是用青瓷乐器或敲击青瓷器皿演奏音乐的一种器乐形式。击瓯源于击缶,早在几千年前就已产生。唐后期击瓯奏乐十分流行,文人墨客们在酒毕茶罢之余,把箸击瓯,赋诗唱吟,畅抒情思。“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随风摇曳有余韵,测水浅深多泛声”,一般来说,能用于奏乐的瓷瓯必定胎质坚密,方能嘤嘤成韵。
1998年,上林湖寺龙口窑址一批唐宋青瓷乐器的出土,为上林湖青瓷瓯乐提供了实物证据。
由于历史的变迁,特别是越窑的衰落和民间音乐口传身授的局限,南宋以后越窑青瓷瓯乐流失民间,沉寂无闻。
越窑青瓷生产的复兴,为青瓷瓯乐的传承带来了有利的契机。2001年11月,慈溪市民族乐团成立越窑青瓷瓯乐课题组;2009年3月,在民族乐团的基础上成立慈溪市青瓷瓯乐艺术团。濒临消亡的瓯乐从此奏响新的乐章。
几年来,慈溪市民族乐团与越窑青瓷研究所密切合作,已仿制出可用于演奏的越鼓、越杯、越铃、越钟、瓷瓯、瓷鼓、瓷埙、鸟哨等,形成了越瓯、编钟、瓷鼓及吹奏瓷乐器4个系列20多个品种的青瓷乐器。
《九秋风露越窑开》、《上林追忆》、《越瓷风》、《月下笛》、《上林瓷风》……一系列获得全国群星大奖和国际艺术大赛金奖的青瓷瓯乐作品的成功创作,使越窑青瓷瓯乐这种中国瓷乐中最古老、最有代表性和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器乐表演形式,在失传千年之后,终于获得了新生。2009年,越窑青瓷瓯乐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经水与火的洗礼,曾经的记忆正在化为今日的传奇。如今,上林湖越窑遗址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并成功入选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林湖”越窑青瓷商标获得“原产地标志”保护。上林湖越窑青瓷文化生态展示区、越窑青瓷文化传承基地、上林湖越窑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一系列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