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青瓷:记忆与传奇
发布时间 2015-11-04 浏览 53575 次
世纪来,也有人多方择土仿制越窑青瓷,终因土质不佳或烧制工艺不到位而失败。以孙迈华为首的团队,经过几个月的瓷土采集、瓷釉配方实验,对瓷土和制坯、烧造等工艺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工艺难题,历经几十次的失败,终于在当年的12月,成功试烧出崭新的越窑青瓷。薪火相传,逝去的越窑文明终于回归。

在新的历史时代,上林湖越窑续写着千年的传奇。

2001年10月,还在试制阶段,刚刚筹建的慈溪市越窑青瓷有限公司带着50余件青瓷试制品,赴杭参加西湖博览会。结果引起轰动,50余件试制品被抢购一空。

2002年10月,恢复生产不到一年,公司的两件越窑青瓷作品就在杭州西湖博览会上一获金奖,一获优秀奖。同年12月,在四年一届的全国陶瓷创新设计评比中,公司出品的“秋声赋”灰釉跳刀大盘和“忆”灰釉组合茶具又分获二等奖和优秀奖。

对于一个仅仅试烧一年的越窑青瓷公司来说,这实在是一种奇迹了。

孙迈华介绍,越窑青瓷恢复生产的成功,一是得益于对上林湖越窑青瓷传统工艺的整理、研究与传承,尤其是对“秘色瓷”生产工艺的研究;二是得力于对越窑青瓷工艺的创新开拓。

在烧制工艺上,他们作了大胆的改良。他们采用液化气燃料,窑温控制在1300℃左右,这样的温度烧出来的青瓷,成品率比原来用木柴烧制高出许多,瓷器表面硬度几与钻石相近。

依托上林湖越窑青瓷研究所,慈溪市越窑青瓷有限公司工艺技术不断改善,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目前公司已仿制出鸡首壶、瓷罐、八棱净水瓶、青瓷洗、葵花盘、人物水注,以及越碗、笔筒、香炉等青瓷产品400余种。

这些制品胎质细

腻匀薄,胎体轻巧;釉色以淡青为主,釉层薄而透明,色彩明亮、纯净素雅;图案简洁生动,纹饰清秀雅致,其色彩、造型已接近古代越窑青瓷。

成功烧制日用品的同时,越窑青瓷公司还研制试烧出越瓯、仿编钟等青瓷瓯乐乐器。

青瓷瓯乐,是用青瓷乐器或敲击青瓷器皿演奏音乐的一种器乐形式。击瓯源于击缶,早在几千年前就已产生。唐后期击瓯奏乐十分流行,文人墨客们在酒毕茶罢之余,把箸击瓯,赋诗唱吟,畅抒情思。“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随风摇曳有余韵,测水浅深多泛声”,一般来说,能用于奏乐的瓷瓯必定胎质坚密,方能嘤嘤成韵。

1998年,上林湖寺龙口窑址一批唐宋青瓷乐器的出土,为上林湖青瓷瓯乐提供了实物证据。

由于历史的变迁,特别是越窑的衰落和民间音乐口传身授的局限,南宋以后越窑青瓷瓯乐流失民间,沉寂无闻。

越窑青瓷生产的复兴,为青瓷瓯乐的传承带来了有利的契机。2001年11月,慈溪市民族乐团成立越窑青瓷瓯乐课题组;2009年3月,在民族乐团的基础上成立慈溪市青瓷瓯乐艺术团。濒临消亡的瓯乐从此奏响新的乐章。

几年来,慈溪市民族乐团与越窑青瓷研究所密切合作,已仿制出可用于演奏的越鼓、越杯、越铃、越钟、瓷瓯、瓷鼓、瓷埙、鸟哨等,形成了越瓯、编钟、瓷鼓及吹奏瓷乐器4个系列20多个品种的青瓷乐器。

《九秋风露越窑开》、《上林追忆》、《越瓷风》、《月下笛》、《上林瓷风》……一系列获得全国群星大奖和国际艺术大赛金奖的青瓷瓯乐作品的成功创作,使越窑青瓷瓯乐这种中国瓷乐中最古老、最有代表性和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器乐表演形式,在失传千年之后,终于获得了新生。2009年,越窑青瓷瓯乐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经水与火的洗礼,曾经的记忆正在化为今日的传奇。如今,上林湖越窑遗址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并成功入选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林湖”越窑青瓷商标获得“原产地标志”保护。上林湖越窑青瓷文化生态展示区、越窑青瓷文化传承基地、上林湖越窑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一系列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之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