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台山“黄蜡石”正名
据专家介绍,方圆几百平方公里北陡镇的地下骨架都是由花岗岩、云母岩等岩层构建的,这里原先也是海洋的一部分,即使变成陆地已经年月久远,仍随处可见海洋的侵蚀。由于地热运动,在高温高压下,岩浆从地下涌出,流向上述岩脉的缝隙间,并于流动中与周围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和混合,形成了不同质地和色彩的玉质矿物。这种地热运动的玉质矿物,也因产地的不同而不同。产于北陡散石湾、黄花湾、双耳坑一线的南北走向的山脉,其矿物大都是以籽玉的形态现身,质色光滑纯正。
江门奇石协会副会长凌文龙说,“台山黄蜡石”应该正名为“台山玉石”。凌文龙说,他先后给广东省地质科学研究所珠宝玉石鉴定中心送过两个样本,定性基本相同,都是定名为“多晶石英质玉”,其中一个样本做切片分析检验,定名为“黄玉髓”。据专家解释,玛瑙与玉髓都是同一种矿物玉髓,但玛瑙具有纹带构造,而玉髓不具有纹带构造。
由上述2个检验报告,验证了北陡那琴管村委会出产的这几种矿石,均是玉石,已无可置疑。凌文龙将这种玉石(包括玉髓、玛瑙和多晶石英质玉),统称为“玉石”,也就有了科学的依据。在我国,各地的玉石大都以产地命名,所以凌文龙将其命名为“台山玉石”。
相关链接:黄蜡石
据史料记载:黄蜡石首先发现于真蜡国(今柬埔寨),故称蜡石。另有说法是因石表层内呈现蜡油状釉彩而得名。
黄蜡石出产于柬埔寨,中国广东的潮州、揭西、佛冈、韶关、清远、台山、开平、电白,广西的柳州、贺州、钟山、金秀等地,在岩石学上是一种石英石,主要成份为石英,清代谢堏所著《金玉琐碎》中对黄蜡石就有记载。
蜡石的形成过程是:石英岩矿物因地质变动而使破碎的石英石滚入酸性的泥土中,并长期受酸性物质的低温溶蚀,使其表面产生蜡状釉彩。又因山洪暴发,使其滚入山溪中,一部分蜡石经河水搬运而流入江河,经千万年的江河溪水冲刷及沙砾摩擦,使其表面油光溜滑,并经水中各种矿物元素的长期渗蚀,使其产生多种色彩。
蜡石按其色彩分类有黄蜡石(含锰成分),褐蜡石和黑蜡石(含铁成分),红蜡石(含氧化铁成分),彩蜡石(含多种矿物成分),白蜡石(未经矿物质渗蚀,只因长期受水的渗浸而产生蒙蒙的白膜)等五大类。黄蜡石是蜡石的一种,其硬度大,摩氏硬度7°左右,韧性也强,极富稳定性,虽然其表层为黄蜡油状,但其切面石心部分常为粉白或黄白、乳白色的石英微粒,其油蜡之质感源于石英,而其颜色则来自氧化的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