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的景锐力去年成了家,现在有一个不到一岁的女儿,搪瓷也成为全家的生活符号。景锐力和妻子的结婚照绝对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当天拍摄的道具 全是他的藏品:幕布上是毛主席画像,身后放着柳州牌收音机和红色拨盘老式电话,桌上的搪瓷把手壶和两个10公分的白色搪瓷茶缸锃光发亮,与身着中山装的景 锐力的笑容交相辉映,照片上的两人仿佛就属于那个“搪瓷的年代”。
在景锐力的家里,大到煮汤的大锅,小到喂女儿喝水的小碗,全是“国营搪瓷”。“小时候喜欢收藏,是因为想着多买几个可以换着用;现在还是喜欢收 藏,那就是一辈子也用不完了。”景锐力一边说着,一边喂女儿喝水,他手中的绿色冰花搪瓷碗就像一种无声的语言符号,不断记录和见证着他的生活。
资料
关于搪瓷
搪瓷制品早期称“珐琅”,我国早在500多年前的明朝景泰年间就已有制作,即“景泰蓝”;而钢坯搪瓷技术,旧称“洋瓷”,最早出现于19世纪 30年代,于1903年传入我国。1916年,我国有了第一家搪瓷厂上海铸丰搪瓷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搪瓷制品生产国,全国大小搪瓷厂最 多时近百家,云南也先后于1958年和1974年成立了昆明搪瓷厂和个旧搪瓷化工厂。随后,搪瓷在中国进入鼎盛时期,搪瓷也成为中国人最常用的家用器皿。 但随着经济体制改变和不锈钢、塑料等新型材料的应用,搪瓷工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走向低谷,全国国营搪瓷厂大量停产和破产,沈阳搪瓷厂、西安人民搪 瓷厂、上海益丰厂等中国搪瓷工业最具代表性的几家大型搪瓷厂和昆明搪瓷厂、个旧搪瓷化工厂都相继破产。
目前,我国的搪瓷工业仅存“哈尔滨搪瓷厂”一家国营搪瓷厂仍在营业,但也仅以少量工业搪瓷维持生存。“目前市面上销售的搪瓷制品都是私营生产 的,质量和美观都比以前大打折扣。”景锐力介绍,同样图案的盘子,人工喷画一天最多也只出得了2000个,但机器喷画的生产率却是一天40000个。在许 多“文化概念店”,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我是四有青年”、“学习雷锋好榜样”等热门网络语言的搪瓷杯,都是私营生产的,收藏价值已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