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盐商古家具更显华丽
建一个红豆博物馆,是民间收藏者牟伟和张自远最迫切的心愿。不过,这个红豆博物馆内,展示的并非相思红豆,而是红豆木(鸡翅木)制作的古家具,并且是自贡盐商遗留下的家具。因为,10多年的时间里,他们已收藏了2300多件鸡翅木古家具。
走进牟伟和张自远的工作坊,各式各样古色古香的家具占据了几乎所有地盘,仅留下一张床和一小块活动的地方。明清时代的官帽椅、供桌、条案、脸盆架,甚至农具、扁担、建筑构件,各种家具从地面一直堆放到接近楼顶。不过,在众多的古家具中,他们最痴迷的还是过去盐商留下的鸡翅木家具。
自贡因盐而生、因盐而胜,云集了来自陕西、湖北等地的盐商。盐商带来的工匠,也把各地的工艺带入自贡。在“灼热”的盐文化熏陶下,集各方流派大成的“自流井工”技法诞生了。加上在清中期时自贡还有许多红豆树,盐商大肆制作精美家具,相互攀比。
牟伟告诉记者,在雕工技法中,徽雕细腻、线条流畅,但圆润程度不够;苏作刀法不写实,写意味浓;东洋工直观,缺少花样。融会各方技法的“自流井工”,将写意和写实结合起来,细腻圆润,充分运用了高浮雕、圆雕和镂空雕。如一个屏风,可以雕刻出80多个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为了突出鸡翅木的特有纹理,一般鸡翅木家具木雕都较为简单。但自贡盐商古家具,却追求富贵之气,木雕繁多复杂、材质考究、样式独特。”张自远说,自贡盐商古家具或许缺少一丝高雅,但更表现出华丽。
今年4月,中国对外交流协会欧洲部首席代表高斌到自贡,参观了盐商鸡翅木家具后赞叹不已,特别欣赏王三畏堂的一块两面都雕有“渔樵耕读”的鸡翅木横额。高斌说,走遍全世界,他只在梵蒂冈博物馆看到过一块,愿意为自贡盐商鸡翅木古家具到海外展出牵线搭桥。前不久,有位成都的企业家找到牟伟和张自远,欲出高价整体收购他们收藏的盐商鸡翅木家具,搬到成都去创办自贡盐文化博物馆。但为了“让盐文化遗产留在自贡本地”,他们拒绝了。
寂寞古家具无言话古今
“今夏,古家具收藏市场继续火爆,不光是成都,四川其他地区也出现了热潮。”成都收藏家协会会长王文才告诉记者,由于古家具在收藏市场中越来越稀缺,最贵的可以卖到上百万。
其实,古家具在收藏市场中升温,除开资源稀少外,更重要的是,古家具是立体的历史。收藏家曹玉明收藏古家具多年,在他眼里,古家具的每一个符号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很多人有这样一种感觉,当走进一间布置着古家具的房间时,心情也会随之放松。从那些精美的桌椅、床榻中,似乎都能感受到一种恬淡的韵味。这种韵味,实际是与几千年来积累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和审美基因分不开的。”曹玉明说,自从听了中国古典家具研究会副会长张德祥的这段评说后,他收藏古家具时更注重其表现的文化特色。
曹玉明认为,古家具在造型上,追求自然、文雅、不张扬,体现出秩序和稳定的“中庸”之美。即便是一张椅子,从扶手到靠背再到局部的纹饰构件,粗细变化都井然有序,并按一定的韵律逐渐变化。“在这些共性之外,各地古家具也彰显出自己本土的文化个性。”曹玉明说,古家具就像本土文化DNA,选材一般选自本地,做工、雕刻、设计在吸收各派流长后,也会融入本地的思想和艺术审美观。“看到古家具,就能感受到各地不同的文化精华。”
专家点睛
谨防“鱼目混珠”
曹玉明说,古家具市场中赝品很多,鱼龙混杂。今夏成都市场几乎有价无市。市场上声称明清时期的红木家具,其中很多都是赝品。
鉴别红木家具真伪要用手触摸,凡是摸起来褪色的,重量不够的,木质纹路比较整齐划一的,都是冒牌货。而这些冒牌货由于比真货更光滑,外行摸起来还以为是好东西。近些年来,随着造假技术提升,判定赝品难度更大。其中,浙江等地的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将杂木捣烂,破坏剖面纹理,使之凌乱自然,这样的“红木”一般人很难辨别。此外,通常所说的“明清家具”分“老货”和“新货”,老货指民国以前的,新货指民国以后的。“老货”的价值远高于“新货”,因此,也常见用“新货”冒充“老货”。判断这种“李鬼”,还是要靠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