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隋唐大运河出土的古陶瓷研究
发布时间 2015-12-28 浏览 48259 次
窥一斑;二是进贡品,一般是南方窑经过汴河进京的;三是外销瓷,一般是北方窑经过汴河到扬洲港远销海外的;四是汴河沿岸的一些小窑口生产的瓷器由于运输的需要经过汴河;五是汴河两岸百姓日常生活用瓷;六是由于河道废弃,被当作垃圾丢弃在河内的。这些瓷器都会因为水患、战乱、事故等原因而被遗弃在运河内。

  隋唐大运河出土的古陶瓷,由于其时代跨度长,数量巨大,所牵涉的窑址众多,器型种类杂繁,一些收藏爱好者和一些专业、业余专家认为应冠其名以“大运河瓷”或“隋堤瓷”。其具体的含义是:

  1.它们从埋没在地下的汴渠段出土,而非出水或从窑址、墓葬出土,亦非传世品。

  2.它们包含了隋、唐、五代、北宋、南宋、金、辽、西夏8个朝代的瓷器产品。

  3.它们来自全国东西南北很多窑场,有各自的产地窑系。

  4.它们来自于沿汴渠段的三省(山东、安徽、江苏)十八县长达650公里的地下大运河,有出土地域的含义。

  5.它们全都是高古瓷。

  用一句话来概括“大运河瓷”,那就是“隋唐大运河汴渠段被黄泛掩埋的出土高古瓷”。

  在辨识运河瓷的研究中,一些运河瓷收藏家、研究者经过长期观察,认为与其他环境出土瓷相比,一些大运河瓷看起来新,感觉上净,视觉上亮,还有一些叩击声发闷,抚摸感干涩,掂量比较轻,总体上精品少、大路货多。

  就叩击声而言,一般同一时代、同一窑口、同一品种的瓷器与其他环境的瓷器相比有些暗哑,音频较短,不像传世品的发音清脆悠长,也不像出水瓷那样糠散发闷,也没有一般出土瓷所常有的“沙沙”声。

  运河瓷的釉面一般比较干涩。运河瓷虽然涵盖了从隋到元8个朝代东西南北中各个地方的几十个窑口,但是其釉面包浆皆显得干涩,乃为一个明显的特征(不包括很亮的瓷)。

  有些运河瓷上手掂量起来比较轻。运河瓷出土以后,经过一段时间干燥或者叫脱水,上手掂量显著变轻。经过研究发现,运河瓷的胎骨不够紧密,这种情况显然与地下环境有关。因为有些胎质坚实细密的瓷器,如越窑、湖田窑、定窑等,与运河内出土的同一时期、同一窑口、同一器形的瓷器,情况迥然不同,运河瓷胎质变酥,胎体疏松。

  一般运河瓷看起来干净,仅需用水冲刷即光洁鲜亮,不像遗址、墓葬出土的瓷器很长时间清洗不净;也有少数器物有一些黄色的附着物,当地人称“饭粘子”,但并不脏。

  1000多年前的大运河瓷经历了前期的水环境、后期的土环境,中间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流沙环境,特殊的环境造成了特殊的品相,这是与其他环境所不同的。大运河瓷是介于“出土瓷”与“出水瓷”之间的一个门类。

  总之,与其他遗址、墓葬出土瓷器比较,运河瓷干净;与海水瓷比较,海水瓷呈哑光状态;与淡水瓷比较,运河瓷又少了很多划痕,品

相较好;与窑址出土瓷比较,运河瓷有土沁、碱沁;与地宫、窖藏出土瓷比较,运河瓷更开门一些,不似地宫、窖藏那样,若无明确记载或正式考古发掘,很难辨其真伪;与传世瓷器比较,运河瓷少了一些包浆。

  运河自开通后,从隋至元初,600多年的通航,曾经几度兴衰,浚而塞,塞而疏。大量的陶瓷经过这条黄金水道运输,从北方的海河到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直到出海口,沿途多少州县、郡府、城镇,上上下下,集散转运,期间因各种变故而散落、遗弃在河道里的瓷器包括完整的、残破的,数量相当惊人。运河就像一条大展带,它把600多年间我国东西南北中的各个大小窑口的各个时代的瓷器展示了出来,正像2000年4月8日的大运河考古新闻发布会上徐苹芳、黄景略、张忠培等老专家评价柳孜运河遗址出土的瓷器所说:“瓷器太好了!跨越时间长,近几十个窑口……瓷器相当重要,以前研究就瓷论瓷,分分期、排排队、搞清早晚,在这里不行,要很好地整理……这是一条陶瓷之路,不论是遗址还是瓷器都是极为重要的!”

  运河瓷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我们期望能有更多的研究成果,以发扬光大优秀的传统文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