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在政府部门的领导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旨在通过对景德镇陶瓷历史及当代发展状况的研究,为系统地保护、传承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弘扬景德镇优秀的陶瓷文化、艺术而努力,在促进景德镇陶瓷繁荣发展的历史使命中做出积极的贡献。
基本概况
景德镇陶瓷历史研究院是景德镇根据自身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结合国家文化兴邦的发展战略,为促进瓷都陶瓷文化艺术持续繁荣发展而设立的陶瓷专业科研机构,拥有专业人员31人,院长为文博研究专家程仁发。
发展历程
景德镇陶瓷历史研究院前身为1919年创办的天佑华瓷业公司。天佑华瓷业公司的创始人程业洪,别名程亮生。程业洪读过几年书,后学画坯,又帮别人画红,对陶瓷生产有着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理论研究,认为景德镇瓷业发展应有系统的学术研究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跟上近现代工业革命的发展趋势,遂与同宗程景棠等出资在毕家坦办厂,取名为天佑华平民爱国瓷厂,推程业洪担任经理,瓷厂下设瓷业研究实验组。由于瓷厂有研发力量支持,成品质量好,价格虽比同行略高一点,但常供不应求,生意非常兴旺。程景棠认为有扩大规模之必要,即邀请曾任都昌县帮审员的梁承柱和景德镇邮电局的白局长投资,成立董事会。由梁承柱任经理,管理业务,程业洪任副经理,管理研发和生产。董事会召开后遂成立天佑华瓷业公司,公司下辖天佑华瓷厂、瓷业研究中心。
瓷业研究中心下设有瓷业历史研究组和技术实验组,为瓷厂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在制瓷原料选择及配方试验、制瓷工序规范、制瓷工艺改良、瓷业品牌传播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研究中心不断设计新品种,仅壶类就有30多种,另外还有各个式样的痰盂、花钵、咖啡具、酒具、茶具、文具等,品种之多,列琢器业之冠。又聘请驰名的珠山八友为新产品绘画,寄往外地大商埠展销,从而在大商埠也博得了盛誉,很多顾客把购得天佑华的细瓷名画作为珍宝收藏。此后天佑华瓷业公司被誉为和江西瓷业公司、杨福生瓷号齐名的“三鼎甲”。
抗战全面爆发后,瓷业生产日趋衰落,程景棠将天佑华交给儿子程世道经营。青年程世道因受革命影响,毅然奔赴皖南参加了新四军。天佑华业务全面缩小,不再生产,重点放在瓷业研究和艰难的贸易上,一度难以为继。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瓷业发展百废待兴。1952年,在国家对手工业实施的社会主义改造中,由天佑华瓷业公司等137户私营制瓷厂(坊)合并联营,建立裕华、益民、永新、赣华、永和、新生等6个私营瓷厂,程氏族人进入裕华瓷厂从事陶瓷研究创作、生产管理工作。1956年,6个联营瓷厂并为公私合营第六、第七、第九3个瓷厂。1958年,3个瓷厂合并称为景德镇市红旗瓷厂,生产厂区分布在戴家弄一带。瓷厂生产釉下彩和釉上彩各种中西餐具、茶具、酒具、咖啡具和各类单件碗、盘、杯、碟等日用瓷,精制各式花碗、薄胎碗、薄胎皮灯、挂盘等陈设瓷和展览瓷。产品行销全国各大城市中的宾馆、饭店,并远销欧
美国际市场,成为海内外的知名品牌,景德镇市红旗瓷厂还长期承担创制中央机关用瓷的任务。
景德镇市红旗瓷厂鼎盛时期设科室16个,生产车间8个,陶瓷科学研究所1个(其中专门从事陶瓷科学艺术研究创作的有80多人),职工2250人,占地面积55000平方米,为景德镇十大国营瓷厂之一。程氏族人在合并后的景德镇市红旗瓷厂分别于科研所和工厂担任研究创作及管理工作,有的成为研究创作的带头人,有的担任过党委书记。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国营企业逐步改制转型。一些大型瓷厂陶瓷研究机构的职能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有的不再运作,有的则走向社会,积极服务行业发展。程氏族人程仁发于1996年进入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专门研究景德镇陶瓷历史。对景德镇一千多年的瓷业历史及今后的瓷业发展,政府认为有必要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予以研究,以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促进产业繁荣发展。在政府部门重视及多方努力下,2012年4月,批准成立景德镇陶瓷历史研究院。
研究院成立后,注重根据行业的规律开展研究工作,力图促进行业发展。在陶瓷考古、瓷业习俗、当代陶瓷艺术、国际展会与陶瓷策展、陶瓷与人居环境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并在学术成果转化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