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语词汇,其词产生应晚于1985年。1985年至今30年,人才辈出的考古学界论著多如牛毛,不可谓不丰富、不彻底,竟然集体忽略了“天珠”,从国有文物商店到民间私人经营,竟也漏掉了“天珠”。与各主流权威百科书中零记载相对应的是网络上的“百花齐放”,各种“百科”、贴吧,以及许多专营“天珠”的大小商家纷纷开坛布道,引“经”据“典”,神话传说漫天飞舞,“科研结论”言之凿凿,好不热闹。关于“天珠”,网上流行的一种说法是“4000年以前一颗巨大的火星陨石撞击到喜马拉雅山域,撞击力加上高温混合在玛瑙矿内,致使岩矿熔化、崩炸、散落,在飞奔的过程中受到大气流的影响,形成圆柱体,这些圆柱体碎石内含有14种火星上的元素,以13伏特的磁场成为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力量体,其中镱元素的磁场更是相当强烈,全世界目前只有西藏的千年至纯‘天珠’有这种特殊元素的磁场”。这种说法听起来特别高端、大气、上档次,而且还有数据,但深究下来却是漏洞百出。首先,4000年前是什么概念?那是夏朝,目前仅有春秋战国时一部叫做《竹书纪年》的编年体史书记载过公元前1831年夏王朝发生的一次地震灾害,此外再没有中原及藏地的典籍记载过同一时间段的大灾害。所谓陨石撞击地球之说,更是在一没有文献证明、二没有科学实验模型、三没有目击证人的情况下摇摇欲坠站不住脚。要知道,6500万年前一块直径不到10千米的陨石撞击今天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可是形成“核冬天”,造成了主宰地球的恐龙灭绝;其次,对于“天珠”含有“镱”元素的检测目前没有相关科学报告,全凭一些不知“镱”为何物的众人以讹传讹,或说美国航天部门或说日本科研机构,却没人能够准确说出此说法的出处以及含“镱”的天珠是什么鬼;第三,所谓“13伏特磁场”的说法更显得没有常识,笔者作为一个因为物理会考仅得36分被迫选修文科的学渣都知道磁场的单位是高斯……近年来“天珠”一如其名,横空出世,一出场便占领古珠领域的价格高地,且屡创新高,也真是应了“天降神物”的故事。这样一个拥有不到30年新名字的品类,因各种神奇传说而受人疯狂追捧,能够迅速攀至古珠收藏的巅峰,并衍生出了相关的研究组织(当然是非官方的),甚至推出了年份推断、真伪鉴定、价值评估等一整套系统的理论,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其实仔细想想不难发现,一些聪明的商人正是利用“天珠”的史料缺失编造谎言,利用藏汉文化差异及信息不对称捏造“天珠”的寓意,为其销售工艺品编造各种经不住推敲考问却美丽动人的故事,时机成熟后通过媒体传播,甚至著书立说对广大藏友和玩家进行洗脑,甚至通过高价销售“天珠”对藏友进行利益绑架,以便于和他们一起寻找或者等待下一个接盘者。站在收藏者的角度,我们要知道,在“天珠”最初产生的年代,其工艺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完全属于高新技术,且其纹饰所反映出的文化含义也完全符合当时人们的精神需求。反观科技和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大多购买者、收藏者一不溯源历史,二不考证文化,三不研习宗教,仅凭听信神话故事便慷慨解囊,这种浮躁的消费心理也为“天珠”的价格不断炒高提供了土壤。去年,某“天珠专家”在知名拍卖公司的专题讲堂上竟然公开发表“天珠救命挡灾”、“两眼天珠保夫妻和谐”、“虎牙天珠咬财”等无稽之论。在笔者看来,消费者应该摆正心态,将自己升官发财、家庭和睦、驱病除灾等愿望付诸诚实经营、合法劳动、合理膳食、科学养生以及真挚的情感付出,实在不必要向一颗珠子祈祷它根本办不到的事。“天珠”,或许还是应该称之为蚀花玉髓珠,它在几千年前被当做天赐神物具有其合理的历史意义,然而在可以成批量生产的今天,人们是否应该更客观地综合看待其价值使它回归合理价格?而新近加工的产品是不是可以放弃东施效颦的做旧工艺,停止猫捉老鼠的价格游戏,安静地做一枚致敬历史的工艺品?或许这只是一个美丽的梦想,不过梦想总还是要有的,万一要实现了呢?文章出处:典藏周刊 作者:金鑫系资深文玩爱好者、京城文玩特约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