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五种说法是现在人说的,纵观历史,对灵璧石的描述也有几种说法,如大家都知道的战国成书的《尚书禹贡》有徐州贡浮磬之说,宋代杜绾编著的《云林石谱》为钦定《四库全书》是历代公认的论石经典著作,它记载奇石116种把灵璧石列为第一种,并以最多文字评述在书中论述道:宿州市灵璧县地名磬石山,石产土中采取岁久,穴深数丈,其质为赤泥渍满,土人以铁刃遍刮三两次既露石色,即以黄蓓帚或竹帚磁末刷冶青润,扣之铿然有声。石底渍土有不能尽去者度其顿放即为向背……此石宜避风日,若露处日久色即时转白,声亦随减,所谓“泗滨浮磬”是也。明代林有麟在《素园石谱》卷之二记载灵璧石时道:“宿州市灵璧石地名磬山……。”还有文震享的《长物志》品石中“石以灵璧石为上,英石次之,二种品甚贵”。对灵璧石论道:“出凤阳府宿州灵璧县,在深山河中掘之乃见。有细白纹如玉真奇品也。”清代赵希鹄的《怪石辨》曾说“灵璧石出绛州灵璧县其石在山谷。深土中掘之乃见”。绛州即现在的山西省的新降。见《中国古代赏石》三联书店2002版。
总之对灵璧石归属的不同争论,实际上是灵璧县在历史上的隶属关系不同所产生的,在历史上灵璧县的归属变化很大,战国时属徐州,在秦朝时灵璧县属泗水郡管。三国时灵璧县属魏下邳(江苏邳县)。西晋时灵璧县属沛国(江苏沛县),东晋时属阳平郡(今山东莘县)。南北朝时改阳平为谷阳郡。梁置临潼郡(陕西西安东北),北齐废为县,后又置潼县。隋初属彭城郡(江苏徐州),后改属下邳。唐初属谷阳县(山东省莘县)隶徐州。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夏丘更为虹。废谷阳入蕲县(湖北蕲春县南)属虹,蕲两县。元和4年即公元809年虹县部分属宿州,隶河南道。五代十国分属宿州、泗洲之地。宋代灵璧县归绛州(山西新绛),元右元年即公元1086年析虹县的零璧镇置零璧县属宿州。元初复立灵璧县属宿州,隶河南归德(河南省商丘)府。明初属宿州,洪武四年即公元1371年宿州改属临濠府(安徽凤阳东),六年属中立府,七年属中书省凤阳府,后属凤阳府,直隶南京。清初沿明制,顺治二年改属江苏省凤阳府。康熙六年改属安徽省先后属凤阳府,凤颖六泗道管辖。民国六年四月废府州设县,属安徽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灵璧县仍属安徽省宿州市管辖。
可见对灵璧石的归属有不同说法,确实每一种说法都有一定的根据,只不过有些石友在表述中少加“历史上”三个字予以界定,以致于言语失去了科学性、严密性。如不愿意对灵璧石予以界定,你是哪个朝代的人,你就按哪个朝代的建制说话,如果把历史的属地设置拉扯到现代,对历史变化忽略的话是会自误而误人的,因为科学在思想中能给我们以秩序。失去科学性就乱了思维的秩序。石友们:如果采取这种表述你认为是否更合理一些呢?在国际交流中称中国灵璧石;在全国交流中称安徽灵璧石;在省内交流中称宿州灵璧石;在宿州市内交流中称灵璧石或渔沟石、褚兰石、解集石等。但无论何时如前面不加地域界定都统称为灵璧石,尚若机械地运用历史资料或自我“趣味”去表述现实灵璧石的归属确实会是不大合适,甚至很荒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