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魂之火——魂牵梦绕柴窑情
发布时间 2016-04-20 浏览 54211 次
陶瓷的烧结,更为重要的是对成瓷的釉色和美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窑工从窑里取出的不仅是烧熟了的成瓷,而是巧夺天工的艺术瓷。 这种柴窑的产生和定型,应该是世代瓷工们集体的辛劳和智慧的结晶。是一个不朽作品,它展现着千年瓷工波澜壮宽的历史长卷。我一九五八年学徒九江瓷厂,曾在这样的柴窑搬柴劳动过。冬天,抱捆稻草,还在开窑后仍有余热的窑内取暖睡觉。当抬头望着形似苍穹的拱型窑顶,用砖垒成的如此奇妙的结构,承受着高温和重压而不变形倒塌,简直是传说中鲁班的杰作。(后来,我看到南京无梁殿也是这种建筑构造)十八米高的烟囱建造技巧更是不可思议的艺术雕塑。从窑房到窑炉和烟囱的结构奇巧,从火位的分布到各种品种的配烧,把桩师付看火,装匣、交表师付们的绝活,在那时给了我对柴窑的粗浅认识和好奇。也为我日后喜爱柴窑瓷打下了感情的基础。 现在看来,许多热工专专家,陶瓷学者们,都对这种柴窑结构倾注了极大的兴趣。建国瓷厂曹荣海先生在《景德镇柴窑简介》中这样评价: “景德镇颜色釉自明,清至今日,能在中国陶瓷史占有显赫地位,这固然占有丰富的优质型瓷原料,便利的水路交通,大量的松木和杂木作燃料有关,更重要的是它在窑炉和烧成技术上有独到的改进和提高,创造了景德镇独有的蛋形柴窑。……我国早在三百多年前就能利用空隙隔热的方法砌窑,而且能就地取材利用当地耐火度较低的田土质砖和田土黄泥,不用卷篷架就能砌筑起这样能烧1320℃高温的窑炉,表现了景德镇筑炉和烧窑工人的聪明才智,是窑炉史上了不起的事情。” 潘文锦、潘兆鸿先生是专志于研究柴窑与颜色釉的专家,他们在《景德镇的颜釉》一书中,对柴窑的详细结构特点,火位的分布,火焰与气流的变化,对“一装二烧三熄火”和操作规范作了详尽叙述,使我受益匪浅。 曾记得一九八六年吧,这期间我常去镇上,当时建国瓷厂和古窑瓷厂的柴窑同烧三阳开泰花瓶,担任古窑瓷厂的厂长正是建国瓷厂的生产科长,古窑瓷厂的三阳开泰花瓶釉面的滋润总比不上建国瓷厂的。窑一样,松柴一样,配方一样,究其原因,他们说,窑与地理风水有关,非人力所及。我当时听得很玄。后来,从资料《周礼?考工记》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 这段古人的话,给了我启迪,材美工巧,人力所为,不是最好的艺术品。材美工巧,又得天地之阴阳二气的造化,才是至善至美的艺术品。这不正是景德镇千年瓷工创造了柴窑,并世代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造化艺术吗?后来我从一位把桩师付那里得知,柴窑与气、油窑不同点有许多,最奇特的是春夏秋冬四季,地气、气压、气流、风向的变化,晴天、阴天、雨天、冷天、热天的变化,都对柴窑火性有影响,而气窑,电炉不考虑上面因素。真是这样吗?我现在相信。 我想,趁着现在,趁着建国瓷厂老窑工有的还健在的时候,记录这口传心记的资料,将是何等宝贵啊!对柴窑的认识是多方面的,涉及许多领域,它的形成历史原因,它的建造技巧,它的热工原理,它的操作由来,它的文化内核,还有更深的知识空间。

柴窑是火的精灵,柴窑是描绘千年瓷城的画笔。柴窑是景德镇陶瓷史上耸入云天的丰碑。 在我的心中,柴窑更像是一座神奇的“金字塔”。

四、人们常说,水有水性,什么样的水,养什么样的鱼。土有土性,什么样的土,长什么样的果。火也性,火有火性,什么样的火,烧什

么样的瓷,这是窑工常说的口头禅。就烧窑而言,火性指什么?是燃烧过程规律,还是燃烧所产生的光热。比如煮饭、柴灶、煤炉、电饭煲、油气灶都能煮熟。但煮出来的饭各是各的味,柴灶煮的饭就特别香。现在时兴下乡吃农家柴灶饭,还特别爱吃锅巴粥。这煮饭的例子,也说明火有“火性”。但烧窑的火性似乎有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温度、气氛是烧窑过程中大家所熟知的要素。就升温的快慢,窑工容易掌控,要烧到成瓷1320℃的温度,也不难。窑里的气氛变化,理论上也许说得清,可操作起来就并非人愿,千个师付千个法。《陶录余论》中有这样的话,他说烧窑有二: “二为天工,一为人巧。其由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 可见古人不仅认为火有火性,还觉得火性是人力难以驾驭的。比如窑火的气氛,氧化焰和还原焰、柴窑、煤窑、电窑、气窑都可以烧。最有代表性品种,是大家所常见的青花釉里红的发色,同样的釉坯放在不同的窑火中,烧出来的成色差别明显。不少陶瓷文章中一提到至正型元青花之美,总是归功于进口苏麻离青钴料,而我一直不敢苟同。至正型元青花色沉不浮,色正不飘,的确给人无尽的视觉享受。可是在高安的窑藏元青花瓷中,人们也发现同一件器物上的青花,一边纯正一边灰暗,难道是一边进口料一边国产料不成?好的青花料与原产地当然有关,国产料中的珠明料,陂塘青,浙料等就很优良。青料在配制加工环节同样相当重要。如果说从选料与配制加工是决定青料发色的内因,那么窑火就是青料发色的外因。我认为青花产生的在陶艺中任何色彩不能替代的美感,是火的艺术造化。如果窑工不掌握好“火性”,再好的青料也是徒劳。 话又回到火性。我请教过很多人,他们说,松柴有松油,火焰长,火性纯正。煤里有硫化物和煤渣,火性不纯。他们说,景德镇先人在茂密的森林里取松柴为窑火,是比较了各种树木的火性结果。煤也是这样,在我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厂里。烧煤的倒焰式园窑,萍乡煤、淮北煤都不能烧,只能烧准南煤。据说建国瓷厂曾作过用煤粉喷烧柴窑的试验,无果而终。看来,火性真有几分神密莫测。 景德镇瓷,不管是一元配方还是二元配方,成瓷温度一般不超过1320℃。窑从点火到温升成瓷的烧窑过程,烧成时间越短越经济。人们总是想在最短的时间内烧好瓷器,为了在烧窑过程中不产生开裂、变型、缩釉、烟黄、生烧等烧成毛病,又不得不花时间控制升温、保温、气氛转换等过程,逐渐升温到成瓷停火时,使成瓷达到最佳满意度。龙缸为什么珍贵,工艺难度且不说,据说是在专门的小柴窑里烧上七天七夜。这些窑火特点,还表现在成瓷的声音上。我们常说景德镇瓷“声如磬”,它不同如钟声,也不同如钢铁敲打声,它发出的声音清新悠远,给人悦耳以静穆。古瓷和建国瓷厂柴窑瓷发出的就是这“声如磬”的声音。跟气窑瓷当当当类似金属声相比,与同箫声和笛声之别。有经验的人,还能从瓷器的声音里,晓得窑火时间的长、短,还能区分出柴窑、煤窑和气窑瓷的声音来。 有人说,火性还表现在釉面手感上,不同的窑火,釉面手感是不同的。景德镇大都是石灰釉,玻化范围比较宽,柴窑、煤窑,气窑都能烧出光洁的釉色来。同样,有经验的人一闭上眼晴,凭手感能区别不同窑火的瓷器来。 有人又说,火性还表现在釉面光亮上,不同的窑火,烧出来的成瓷釉面光泽不同。气窑瓷有“火气”,又称“火光”,很刺眼。现在的仿古高手不再做旧消光,而是通过延长烧成时间或二次进窑来消除“火光”,的确达到了一些效果。但与柴窑瓷发出的“宝光”相比,区别还是明显。宝光也,光从质来,非浮光闪灼。好多年前,有位道人看中了我朋友瓷器店里一只五百件的窑变红釉梅瓶,他远看看,近看看,很是养眼。我们便聊了起来,他说道观里光线不是很强,这梅瓶宝光四射,请进观内供奉,会

佛光大增。道人语是也非也,且不评说,但柴窑瓷发出的“宝光”,他是慧眼捕捉到。建国瓷厂最后一位把桩师付胡家旺先生说,柴窑瓷的古朴老气,就是资深的老道慧眼,也很难断定它的准确年代。一些爱好柴窑瓷的朋友说,看贯了建国的柴窑瓷,再漂亮的气窑瓷也不屑一看。的确,建国瓷厂的青花也好,青花釉里红也好,所发出的宝光,既别于“火光”,又别于“贼光”的光波,脉脉含情,更有神奇的窑变颜色和各种花釉发出的宝光,都能在视觉艺术上给人以灵性和感悟。美哉,宝光! 有人还说,火性还表现在釉面滋润感上。人们常把釉面滋润作为评价瓷器之美的重要方面。景德镇的瓷器“白如玉”,决非“白如霜”“白如雪”,这玉含有生命的滋润感。俗话说,人养玉,玉养人。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景德镇的湖田窑青白瓷,都达到了“假玉”的艺术效果,至今为后人赞叹不绝。为了达到釉面的滋润感,传说宋代名窑窑口釉里加入了玛脑、珍珠粉等贵重成份。景德镇的颜色釉明、清以来,同样也用上了珊瑚、玉石、珠子等珍贵原料。我有一只祭红印泥合,是建国瓷厂配釉老人留下的。共有三只,儿、女各一只,我这只是同他儿子在老母亲箱子里要来的。工艺精巧,祭红色正沉稳,滋润的釉面触手流油。他儿子开了大作坊,子继父业,专门用气窑烧祭红。他儿子说,他的气窑怎么也烧不出柴窑的釉面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