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收藏商家 谈该如何鉴别高古陶瓷
发布时间 2016-04-26 浏览 51700 次
乱无章并不规则。值得注意的是,手法再高明的造假者,也仿造不了古瓷器的胎质。古代瓷器人工炼泥,胎泥还要放置多年,导致烧制出来的陶瓷胎质疏松,细看可见细小的气孔,而现代赝品的胎泥是机器磨的,非常细密光滑。”

古陶瓷的造型和釉色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是重要的判定依据。“断代的要领是掌握陶瓷的造型和釉色特征。如钴蓝釉瓷器,其上限不早于元代早期。比如梅瓶,宋代开始流行,元、明、清都有,但每个时期的曲线有所不同。宋代的梅瓶身体修长,圈足,古朴秀美。到元代则下身加粗,体形变大。到了明代早期,其口又改为卷唇口,下身较胖,这一时期梅瓶造型最美。此外,从釉色来看,定窑的白釉,汝窑、耀州窑、越窑、龙泉窑的青釉,建窑的黑釉,钧窑的紫釉等都是其显著的特征。”杨华建议,藏家要尽量熟悉中国陶瓷史,多读多看博物馆展出的收藏品和图录。

“另外,古陶瓷的釉中有无气泡也是一种鉴定方法。不过对于不同时期器物的气泡特征、形成原因和变化,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知。”杨华说,“行家鉴别时会掂一掂瓷器的重量,如果对每个时代的瓷器非常了解,用手一掂就能够知道真假。还有人听音,用手指敲瓷器仔细听其回声,也可以帮助鉴定真伪。真品的回音清脆且时间较长,而赝品的回声短暂且混浊。当然这些直观的鉴别手法是建立在长期积累的经验之上的。”

从瓷片收藏入手

然而,一些专家却提出对中国高古陶瓷的鉴定一直存在着误区。某资深鉴定专家告诉记者,所谓“气泡鉴定并不靠谱”。他说:“瓷器气泡鉴定的说法太夸张了,有忽悠的嫌疑。很多人热衷用放大镜观察瓷器上的气泡,但气泡的形成是一种自然现象,并没有什么规律可循,也不能作为鉴定的重要依据。”

对此,杨华认为,相同窑口的器物在气泡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相同窑口的瓷器,在原料、配方、施釉、烧成温度等方面都具有相似性,所以烧成后的气泡特征也应该具有某些共同的规律。以气泡特征来鉴定古陶瓷的前提是,对器物的窑口、工艺和气泡特征都非常熟悉,且具有相关真品的鉴定经验。”杨华告诉记者,蛤蜊光曾经是瓷器鉴定的重要标准之一,“不过,蛤蜊光已经不能为我们的鉴定工作提供更大的帮助了,因为现在的造假者甚至能逼真地做出蛤蜊光,使赝品在光线的折射下产生七彩光。另外,对于高古瓷器的仪器检测也不能过于迷信,现在的仿品完全可以达到与真品的元素比例一样的水平。”

高古陶瓷收藏的第一步应该从瓷片收藏开始。”杨华说,“要提高自己的眼力,光读书本看图录行不通,应该多摸、多研究瓷片的质感,这样才能练出好手感。而且现在收藏圈里,瓷片收藏也开始逐渐形成规模了。”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