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为何成为古生物化石聚宝盆?
发布时间 2016-05-01 浏览 51358 次
个因素:第一是生物群要非常丰富;第二是生物的死亡方式,是正常的死亡,还是灾难性的死亡。比如说地震或者是火山爆发,这种灾难性的死亡往往能使大量生物集中地保存下来;第三是搬运距离的远近,也就是看生物是在原地埋藏的,还是异地埋葬的;第四是埋葬速度,也就是说生物是快速埋藏还是有一段时间暴露在地表的缓慢埋藏;第五是埋藏环境,是氧化环境还是还原环境;最后是时间。下面我们就逐一分析一下。

  生物群   现在各种证据显示,早白垩世的辽西地区气候温暖潮湿,雨水充足,湖泊相连,植被比较发育,非常适宜生物生长发育。陆地上有许多生物,水里边有鱼,也有水生的爬行动物,空中有鸟,有昆虫,有翼龙等等,它们组成了一个很好的食物链。当时的被子植物,也就是有花植物出现了,一些采花的昆虫大量地繁盛。而鸟要吃这些昆虫,它就要主动飞翔。总之,当时的环境非常适合于生物的大量繁衍和演化。

死亡方式   辽西地区的火山爆发当时是非常频繁的,而这种火山属于中酸性火山,喷发出来的并不是大量的熔岩岩浆,而主要是有毒气体,如硫化氢、二氧化硫,还有火山灰这一类。而且火山爆发还造成陆地森林的大火,研究人员在地层里面发现了很多炭屑,这就是森林大火的一个证据。在每一层火山灰下面都有大量生物埋葬。是火山爆发导致它们的死亡,非正常的突然的集群死亡。

  搬运距离   如果说生物死亡以后就地埋藏,那么它应该保存得很好,如果经过长时间搬运的话,就保存不了很好骨架,也保存不了软体的组织。一个有意思的发现,那就是很多鸟类、恐龙都是陆地生存的,但它们的化石埋藏地点都是一些湖相的沉积,而且是半深湖和深湖的沉积,和陆地生存的环境有一段距离,按道理说它是经过一定距离搬运的。经过野外发掘时对化石原始埋藏状态的仔细观察,那就是这种搬运并不是生物死亡后进行的,而是在它活着的时候自己主动进行的,为的是逃离火山爆发产生的森林大火或有毒气体。

  埋藏速度  埋藏速度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如果埋藏速度快的话,它能保存很好的化石,如果埋藏速度慢,在地表暴露一段时间以后,那有机质腐烂氧化以后,保存不了很好的化石。

  埋葬环境  看是氧化环境还是还原环境,一般化石如果在还原环境下,往往保存得很好;如果在氧化环境下,暴露在地表,那很快就腐烂了,化石也保存不了。所以辽西发现很多标本都是一种深湖的环境,它很快沉积在湖底以后,火山灰很快就把它覆盖埋藏起来,是一种还原状态。

  时间  化石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热河生物群化石形成时间很长,距今约一亿多年。

  辽西地区正好满足了所有化石形成的各种条件,所以成为了古生物化石的“聚宝盆”。人们之所以如此青睐这块得天独厚的宝地,是因为从中可以了解热河生物群的辐射、绝灭及其与环境的相互的关系等等。纵观地球的演化历史,地球出现温室效应的时期恰恰都是生物大发展的时期,热河生物群之所以辐射如此广泛,也是火山爆发、二氧化碳增多、地球温度升高的环境变化,对陆生和浅海的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现在地球上生态系统的雏形就形成于中生代的这一时期,被子植物、鸟类、哺乳动物以及目前的海陆分布格局,都从这一时期开始分化,因此关于热河生物群的研究,对今天的地球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1  2  3  4  5  6  7  8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