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运距离 如果说生物死亡以后就地埋藏,那么它应该保存得很好,如果经过长时间搬运的话,就保存不了很好骨架,也保存不了软体的组织。一个有意思的发现,那就是很多鸟类、恐龙都是陆地生存的,但它们的化石埋藏地点都是一些湖相的沉积,而且是半深湖和深湖的沉积,和陆地生存的环境有一段距离,按道理说它是经过一定距离搬运的。经过野外发掘时对化石原始埋藏状态的仔细观察,那就是这种搬运并不是生物死亡后进行的,而是在它活着的时候自己主动进行的,为的是逃离火山爆发产生的森林大火或有毒气体。
埋藏速度 埋藏速度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如果埋藏速度快的话,它能保存很好的化石,如果埋藏速度慢,在地表暴露一段时间以后,那有机质腐烂氧化以后,保存不了很好的化石。
埋葬环境 看是氧化环境还是还原环境,一般化石如果在还原环境下,往往保存得很好;如果在氧化环境下,暴露在地表,那很快就腐烂了,化石也保存不了。所以辽西发现很多标本都是一种深湖的环境,它很快沉积在湖底以后,火山灰很快就把它覆盖埋藏起来,是一种还原状态。
时间 化石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热河生物群化石形成时间很长,距今约一亿多年。
辽西地区正好满足了所有化石形成的各种条件,所以成为了古生物化石的“聚宝盆”。人们之所以如此青睐这块得天独厚的宝地,是因为从中可以了解热河生物群的辐射、绝灭及其与环境的相互的关系等等。纵观地球的演化历史,地球出现温室效应的时期恰恰都是生物大发展的时期,热河生物群之所以辐射如此广泛,也是火山爆发、二氧化碳增多、地球温度升高的环境变化,对陆生和浅海的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现在地球上生态系统的雏形就形成于中生代的这一时期,被子植物、鸟类、哺乳动物以及目前的海陆分布格局,都从这一时期开始分化,因此关于热河生物群的研究,对今天的地球也具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