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春拍]质价不符:当前书画市场值得关注的问题
发布时间 2010-04-10 浏览 50985 次
的笔墨功底不凡,画作具有民间趣味,艺术成就无须在此赘述,但综观其毕生创作的字画,未必皆为精品,其中包含着不少图式结构相近、程式化强的应景应酬凡作,甚至他人代笔之作。齐白石弟子中也有不少佼佼者,如有的擅长画鹰,有的善于画鸭等等,若从艺术欣赏角度将齐氏这类泛泛之作,与其弟子的精品力作相比,恐怕艺术价值未必件件占据上位,然而如今的字画市场上,大名鼎鼎的齐白石有几件真品成交价是逊色一筹的?他的代笔作品(赝品暂且不提)恐怕也要比代笔者本人所创精品的市场价位高出不少吧?

现代另一位同样家喻户晓的名画家徐悲鸿,传统国画融贯中西,别开生面。他为笔下的骏马赋予了更多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分外传神动人。不过有的专家认为,徐悲鸿虽然受过传统笔墨熏陶,但表现在国画中的笔墨线条功力还是有所不足的,并非已经达到至高无上、炉火纯青境界。不过这些并不影响其国画作品成为关注热点,屡创市场新高。关键问题在于齐白石、徐悲鸿如雷贯耳的名声,对不少买家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对其所作价值的评判反而放于其次。

■ 不同时代审美评判标准不同,造成人们认识上的偏差

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是永无止境的。对书画作品的价值属性,始终有一个不断发掘和逐渐认识过程。历史往往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某些艺术品在创作初期由于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政治、宗教、文化、艺术等诸种原因影响,其自身价值未必能为社会所普遍认知,但随着时间演变才逐渐地为世人所认同。

古今中外艺术品在初创时期的价格与价值(不啻是商品价值)相悖的现象,也是俯拾皆是。明末书画大家董其昌《容台集》中记述了前朝画家吴镇和盛愗的故事:“吴仲圭(镇)本与盛子昭(愗)比门而居,四方以金帛求子昭画者甚众”,而深居简出的吴镇家门备受冷落,“妻子顾笑之。仲圭曰:‘二十年后不复尔’,果如其言”。卓然而起的吴镇却成了画坛“元四家”之一,独特画风影响后世,然而,现在还有多少人晓得盛愗的呢?

现代著名国画家陈子庄、黄秋园等个人遭遇,也充分说明了这点。相反不少风靡一时的艺术家,身后名声却每况愈下,最终被后人所淡忘。如20世纪30年代名噪一时的海上“三吴一冯”(即吴湖帆、吴待秋、吴子琛、冯超然4位海派书画家),如今风头尚健的恐怕也只剩下吴湖帆了。

■ 在审美取向与价值观念上,专家学者与市场买家不同步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创作不仅牵涉到作者自身的悟性情感、审美观念、创作技法等,而且具有儒、道、释、易学等多方面的思想修养。同样鉴藏投资字画,也需要相关的文化素养,但这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积淀过程,不可能靠短期“补课”见效的。

当今艺术品市场上,投资、投机与收藏等目的动机并存。如果收藏字画主要是用于投资获利的话,市场认可便是一个不可缺失的重要因素。而字画是否能够保值增值,又由其购入、卖出后的差价,在扣除了保管、交易时产生的费用后决定的。而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市场承认的字画及其作者,并不意味着最终为艺术史认同。

如果收藏字画主要是用于收藏欣赏,不排除某些藏家从收藏主题出发,为尽可能地收全字画而志在必得;也不排除买家为了自身心灵慰藉,偏好于某类题材,不太计较字画价位而高价购得……而在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等方面,专家学者更多的是从艺术史角度关注、评判字画作品的。因此可见,专家学者与市场买家之间存在认识差异的现象始终客观存在,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 社会安定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好坏,对字画价格影响巨大

俗话说“盛世古玩,乱世黄金”,清末代皇帝溥仪逃离故宫时,拿走了不少价值连城的国宝珍品,在兵荒马乱时期大多以远低于自身价值的价格出售,藉以维持一时的生活开销。20世纪40年代解放战争时期,吉林长春被围,有位曾经效力溥仪的太监为了充饥维持,也就用一件金银首饰品换得几块大饼吃的,否则他可能连命都保不住了。

改革开放以来,字画价格节节高攀,除了国人投资鉴藏字画的认识水平逐渐提高外,也与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密不可分。最近30多年来字画市场注入资本大量增加,这才造成交易行为日益活跃。如果没有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单件市价恐怕很难出现千万元、亿元交易时代。而市场肆意过度“炒作”,平凡拍品甚至赝品被吹捧为“精品”,以及拍卖中的非理性、甚至某些非法等因素使然,交易价格盲目暴涨,更加剧了字画价格与价值关系错位变形。

1  2  3  4  5  6  7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