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深山老妖”这名字的由来,其中还有段小故事。2008年的冬天,由于天气寒冷,来白水带风景区游玩的市民不多,黄山仔觉得山里很安静,于是给广州的一位大学生发短信,那位大学生以前曾多次来白水带风景区游玩。
这位大学生给他回短信说:“你这个‘深山老妖’还需要在山里多修炼。”
黄山仔觉得“深山老妖”这个称呼挺形象的,于是,他就开始自称“深山老妖”。
热衷收藏石磨
“深山老妖”是土生土长的江门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外海人李永顺那里听说江门一些地方有一些丢弃的石磨,这勾起了他童年的记忆。
“小时候,经常停电,也很少见到机器,人们磨粉、磨豆浆、磨芝麻糊都是用石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石磨。”“深山老妖”说,那时候家里穷,连饼子、糕点都舍不得买,家里人就用石磨磨粉,自己做糕点吃,吃起来特别香。
李永顺今年50岁,平时在江门各地捡破烂,他知道哪个村子有石磨。“深山老妖”就委托他在农村捡破烂时多留意,有石磨就收购回来。
现在,“深山老妖”已收藏石磨20多个,这些石磨大多是李永顺从外海、滘头、新会等地帮他收购来的,买回来的价格从30元到200多元不等。
记者看到,这些石磨造型别致,大小不一,既有明末清初的石磨,也有民国时期的石磨。
“对收购回来的石磨,我还要请人配上木轴,使石磨看起来更完整。”“深山老妖”说。
“深山老妖”将收藏来的石磨放在白水带风景区集中展示,并美其名曰“石磨村”,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赏。这时候,“深山老妖”就会很得意地向游客介绍石磨的历史、使用方法等。
愿意捐两个石磨
给文物部门
“深山老妖”说,石磨是中国古老农耕文明的见证物,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还比较常见,改革开放后,随着各类机器的广泛运用,石磨越来越少见,很多农村人将石磨丢弃,城里的小孩更是很难见到石磨,即使见到,也不知石磨为何物。
“深山老妖”与白水带风景区的合同已经到期了,今后是否继续呆在那里,他也不清楚。
“我这里石磨比较多,不用全部搬走,我愿意捐两个石磨给文物部门收藏,作为一种民间记忆,让更多的小孩子能看到石磨。”“深山老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