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化名李德胜,所以多数时间不曾被人认出。有的房东与毛泽东朝夕相处几十天,天天念叨毛主席,却不知毛泽东就坐在他对面。”(《卫士长谈毛泽东》,权延赤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10月。)

蔡亮作品《延安火炬》1959年所以《延安火炬》一画第一个版本上没有毛泽东的肖像,应该是非常符合彼时的历史真实状况的。而《延安火炬》一画的第二个版本上增添了一幅毛泽东的照片,是多少出于“革命浪漫主义”的需要。而“个人崇拜”的现象,达到最最最顶峰的就是“文革”时期。故而笔者以为这第二个版本的《延安火炬》,就应当是这一时间段内蔡亮又画的一幅“变体画”。有关“变体画”的现象,在西方美术史中是经常会遇到的,画家在创作某一主题的作品时,会尝试采用不同的构图,不同的角度,以使作品更趋完美。广义而言,在中国绘画中,众多齐白石的虾、众多徐悲鸿的奔马,又何尝不是“变体画”呢?如果我们明白了蔡亮的油画《延安火炬》是有着两个不同的版本,从中就可以得知,他在1959年是创作该画时,政治上对于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并没有达到失去理智的地步,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而到了“文革”时期重新再画第二个版本时,政治局面上已然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化。在两幅前后所画的《延安火炬》“变体画”的背后,在一幅小小的毛泽东肖像的背后,实际上反映出来的是“政治”局面、“政治”环境的巨大差异。所有的历史画都是为现实服务的,革命历史画尤其如此。有关画家蔡亮,郑胜天先生曾撰写《忆蔡亮》一文,对其早年的经历叙述颇详,此文刊于《历史与追怀——蔡亮艺术文献》一书(吉林美术出版社,2010年),收入郑氏文集《艺坛漫游——点击艺术风景线》一书(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内。有关蔡亮《延安火炬》这件作品,还牵出了他与画家石鲁之间,在“文革”时期的恩恩怨怨,这是题外话了。本文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