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安溪县委县政府组织涉茶部门和茶企茶商,深入全国茶市调研,并形成统一共识,决定发起一场“腰部革命”:迎合大众和商务消费这一消费主力,调整产品结构,去“两头”,即减少低、高端供给,重点发力“腰部”产品——中端茶。
统计显示,经历一年多的产品结构调整,目前,安溪茶产品中,中端产品已占六成左右。
机器代工
来到安溪祥华乡白坂茶园,往年遍山的采茶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4台匀速穿行在茶埂之间的采茶机。春节过后,面对逐年上涨的采茶工工资,白坂茶园几个股东商议过后,筹集60万元,购置这4台全自动茶叶采摘机。
“往年未使用采茶机,碰上春、秋茶上市高峰期,采摘工日工资200多元,还一工难求。”白坂茶园相关负责人詹文章告诉记者,购置这种自动采茶机,两年就可收回成本。
据了解,目前,全县各类茶园中,茶叶全自动采摘机已有1200多台。以一台机械替代20名工人算,可节约人力2.4万多人。
茶产业中游的茶叶制作环节,同样也在进行机械化普及。
安溪铁观音属半发酵乌龙茶,与不发酵的绿茶、全发酵的红茶相比,手工制作环节更多。即便如此,在一些可去人工化的环节,安溪人也在探索合理使用自动化机械。
“茶青往生产线一放,打开开关,就等着收成品茶,茶叶初制一条龙完成,非常实用。”安溪韵和机械总经理林清矫说,2015年初,公司成功研发包括分青、晒青、摊青、杀青、包揉、烘干等环节全天候乌龙茶初制自动化生产线,受到众多茶企的欢迎。
去年来,一种小型茶叶色选机在该县开始热销。这种色选机整机结构紧凑,占地仅1平方米,机器安装、维护、搬运都很便捷。每小时可加工100公斤干茶,相当60个拣茶工的工作量,且加工质量不亚于人工。
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不仅上游的茶叶采摘,还是中游的茶叶制作,甚至是下游的茶叶拣梗盒包装,均在大规模推行智能化和机械化。
统计显示,安溪全县现有各类自动化茶叶机械超过5000台,全行业自动化率达40%左右。
公共品牌
当前安溪茶产业面临的转型难,集中体现为中小企业生存难。与大企业、品牌企业拥有市场定价权、稳定销量相比,中小企业往往面临销售难、销售价格低等困境。安溪近500家茶企中,除了少数知名企业之外,大量的中小茶企长期处于无牌或弱品牌状态。
“安溪茶产业转型,很大程度上体现为破解中小企业生存难。”王文礼一针见血地指出。
按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和“一个公共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标准体系、多个经营主体和产品”的思路,去年底,安溪茶叶协会组织安溪全县115家中小茶叶企业,成立安溪铁观音茶叶公共品牌——“行好韵”。
“我们大量中小企业的茶产品质量并不输品牌茶叶,但由于缺乏品牌影响力,档次上不去,价格和销量也跟不上。”安溪茶叶协会秘书长林松洲说,“我们成立公共品牌,就是希望借此攻破大量中小茶企无牌发展的困境。”
运行以来,由于执行严苛的质量标准,在安溪当地政府和茶叶协会的大力推介下,“行好韵”茶品牌迅速在业界产生影响。
“过去没品牌,好茶也卖不出好价钱。现在有了公共品牌,每公斤茶叶的价格由过去的100元左右卖到300元。”在安溪中国茶都,销售“行好韵”品牌茶叶的万灵茶叶公司总经理王生灵说。
“中小茶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我们政府及时介入,推出公共品牌,就是基于破解难题,从抱团发展角度,协助中小企业生存、发展和做大做强。”安溪县县长高向荣对记者表示。
今年初以来,“行好韵”公共品牌产生的效应持续在安溪茶业界扩散,已有200多家中小茶叶企业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