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窑收藏升温 技术空白待填补_瓷器陶艺_新浪收藏_新浪网
发布时间 2016-07-20 浏览 52754 次
元就能买得到,现在没有几万元,人家都舍不得脱手。据了解,早年市场没有大热,建阳水吉山当地的人都把挖出来或捡到的老盏当成一般的东西扔掉或送人,就算有人买也是以非常低的价格转手。这几年随着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当地人才意识到老盏的价值。不过,由于政府加强了对古窑址的监管,不再让村民随便到处挖掘,所以流通到市面上的一手老盏也越来越少。在国外的拍卖市场上,古代建盏的成交价格也被疯狂的资本不断刷新。经常出国参加各种拍卖会的冯玮瑜告诉记者,建窑器物每年都有上拍,但可谓凤毛麟角,市场并不多见。因而这些年她一直在默默关注着市场。据其透露,建窑的精品与普品的差价大得惊人,例如以最近的市场成交价看,2016年4月6日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瑟金顿专场”里编号为12的“南宋建窑兔毫茶盏”成交价高达600万港元(含佣金),而同期的其它普通建窑盏不过10万元左右,其差价可见一斑。值得一提的是这件600万港元成交的建窑盏,还是没款的!2013年10月8日,中国嘉德香港的春季拍卖会有一件宋“供御”款黑釉茶盏出现。2014年4月9日,中国嘉德香港的春季拍卖会同场出现二件“宋建窑兔毫盏”上拍,编号分别为777号和778号,778号带有“进琖”款,估价为300万至500万港元,而777号没有款,估价仅为5万到8万港元,有款跟没款相比,差价近100倍。直到2015年9月16日,纽约苏富比公司举办一场“重要的中国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一只编号为263号的“宋建窑黑釉褐斑兔毫碗”,底刻有“进琖”二字,图录的来源介绍是1970年购于广州的一位茶叶鉴赏家的收藏品里。由于传承有序,她力争到底,最终以9倍于起拍价的最终成交价夺得,由此可见国内外市场对中国建窑的热度。对于更多的财力有限的国内收藏家来说,他们只能把目光集中到当代艺人仿烧的建窑。借着国内外的收藏热,近五年来,南平建阳制作建盏的企业和手工作坊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两年中就从十几家增至了数百家。建阳市建窑建盏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魏尚人此前便公开透露,2013年该协会成立时,在建阳做建盏的厂家只有16家,2015年就增长到了200多家。按照魏尚人的估计,2016年这个数字肯定会超过500家。在国内的市场上,同样受关注的还有日本和台湾等地艺人仿制的建盏,尤其是日本陶艺家复烧的宋代曜变天目茶碗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后,受到藏家广泛关注。记者在深圳文博会等一些大型展会上看到,一些当代台湾艺人仿烧的所谓曜变天目茶碗,甚至已经开价到10万元。■鉴别肉眼可以从三方面识别宋代建盏冯玮瑜坦言,当一种东西一旦有了高价,有了市场的需求,在利益驱动下就会有人造假。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起,国内便出现了仿宋“兔毫盏”。而近几年来,随着造假者在胎、釉、做旧处理等技术上的突飞猛进,对宋代建盏的仿烧技术,则已经达到可以在市场上以假乱真的水平,甚至能让一些专业藏家看走眼。所以收藏老窑器(包括建盏),冯玮瑜认为,传承有序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来源可靠的情况下,再来看实物就把握大很多。据国家文化市场调查评估中心葛帆等有关专家研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肉眼鉴别宋代建盏的真伪:一是看外观(造型)。宋代建盏一般以敛口和敞口两种为多见,大多是口大足小,形如漏斗。距口沿一厘米处向内凸起圆棱一道,外壁近足三分之一处无施釉,口沿上的釉大多是深黄褐色的,釉水上薄下厚,近圈足处自然垂流成滴珠状,型号有大、中、小三种,最常见的是中型,口径10—12厘米、高度5-6厘米、圈足2-3厘米的为多。造型敦厚古朴,线条自然流畅,修坯随意大方,一眼看去给人一种古意焕然的感觉。仿制品的外观过于规整,胎釉稍薄,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比宋代的“盏”尺寸略大一些,过分灵巧,古韵不足。二是看胎体。宋代建盏的胎土是用当地富含铁质的瓷土,盏壁的厚度约0.2—0.8厘米左右,最厚处在底部超过一公分,因此上手较沉,有很明显的压手感。由于当时的加工手法及工具都较现代落后,因此胎土中多含没能完全粉碎的较大颗粒,显得略为粗糙。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受到窑内一氧化碳的影响、胎呈色紫褐色、粗而坚硬、重如铁渣。宋代“盏”多修胎较草率,经上釉烧成后还能见到修胎时留下的棱角痕迹。底足浅挖近似实足,圈足内常见留有少许浅黄色的垫饼残迹。这些残迹有的由于和胎土烧结在一起,所以很难将之去除。三是看釉。在“兔毫盏”1310±20℃的烧成温度下,釉水大量向下流动,口沿处的釉较薄,并且多呈黄褐色,它的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铁,因此所受到的侵蚀也比较严重。当我们用手抚摸口沿时就有毛糙扎手的感觉;在5—10倍放大镜的观察下,可以很清楚地看见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麻子底和条状的侵蚀痕迹,严重些的甚至可以看见时隐时现的露胎处。

1  2  3  4  5  6  7  8  9  10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