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187—226)即魏文帝。三国魏国的建立者、文学家。字子桓,曹操次子。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建安十六年(211年)为五官中郎将,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操死,袭位为魏王。二十五年代汉称帝,都洛阳,国号魏。爱好文学,常与著名文人宴饮唱和,为当时文坛领袖。所作《典论论文》是中国较早的文艺理论批评文章,提出“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看法,对文学的社会作用予以很高评价,并指出各种文体的特点,提倡“文以气为主”。现存曹丕诗歌约四十首,以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归之作居多,形式上颇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比较细致。其中《燕歌行》是较早的完整的七言寺,对后世有一定影响。明人辑有《魏文帝集》,近人黄节有《魏文帝诗注》。
曹植(192—232)三国魏诗人,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曹操第三子,曾封为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十九岁作《铜雀台赋》,曹操惊叹其才华,一度欲立为太子。后曹丕、曹睿又相继为帝,备受猜忌,以致郁郁而终。现存诗约八十首,辞赋、散文约四十多篇。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钟嵘语),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影响。前期多为描写贵族游乐生活和应酬赠答之作,也有一些追求政治思想、向往建功立业的作品,还有少数反映汉末战乱、社会残破的篇章。后期诗歌主要表现其政治上受压抑的遭遇和苦闷心情,在暴露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上有一定意义。又工辞赋,《洛神赋》为其名作。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宋人辑有《曹子建集》,清丁宴有《曹集诠评》,近人黄节有《曹子建诗注》。
曹氏父子三人的形象,均出自我国于1996年4月15日发行的“三国演义纪念币”中。该套币共有金币二枚,银币五枚,七枚币的正面图案均为《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像,以及“国号”和“年号”。在五枚银币中有四枚面值10元币(直径38.6毫米),其中三枚的背面图案分别为“曹操”、“曹植”和“曹丕”(另一枚为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