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文物拍卖新规赢得业内
有藏家称,近来每次大拍,都看到场里坐满了“新面孔”。这些来路不明的新进者“不惜钱”,往往叫出令人瞠目的价格。名义上的“全民收藏”是否真的是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之后,对精神层面的“大跃进”?中国真的已经发达到人人可以玩收藏的地步了吗?
拍卖市场刺激出“全民收藏”
暴富神话造成文化劫难
中国的收藏人口到底有多少?几乎不可能有确凿的数字。但从学者、协会、媒体和文化主管部门等各种渠道的估算来看,较保守的为数千万,多的认为超过一亿人。也就是说,十几二十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人在搞收藏,遍及千家万户。规模之大,史无前例;在社会上的影响之广,也是前所未闻。
这波收藏的“全民运动”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吴树认为,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拍卖市场成立之后。许多苦于致富无门的人们,从日渐发达的传媒上获知了一个又一个一夜暴富的传奇故事,在“谁富谁英雄,谁穷谁狗熊”的心态趋势下,不断地汇入收藏交易的大军。以文物收藏为例,一开始很多人是到民间收现成的、传世的东西,渐渐地这些东西收完了,盗墓之风随之兴起,于是“全民收藏”进入了恶性循环。
有专业人士指出,这些年的一波波收藏井喷,其实根本就不是中国内部的文化需求驱动,根本原因是外部有人在操作,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大多数的人进入瓷器批发市场的目的非常单纯,“就是赚钱,就是暴利”。因此它不但没有带来中华文化的跃升,反而造成了一场文化劫难。其直接后果有二:一是勤劳致富被一夜暴富取代,“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被为了发财不顾一切取代。二是让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损失殆尽